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网评甘肃
投稿

黄河之滨将更美

2021-04-07 09:54:2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邵江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兰州黄河水 一年更比一年清”,3月30日人民日报以此为标题,在生态版刊发通讯,生动翔实地报道兰州市在整治黄河黑臭水体、各方协调联动、推进流域治理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兰州市民来说,黄河碧水长流,早已是习以为常的滨河景观。

  这些年,黄河水越来越清澈,广大市民感同身受。周末或节假日,市民徜徉在黄河岸边,看碧波荡漾,花红柳绿,触目所及,无不令人赏心悦目。一眼望去,河床上大小的卵石、青苔清晰可见。清清的黄河水,让人们的心底也明净了许多、敞亮了许多。

  曾几何时,“除非黄河水清”的起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冤屈,这些流传甚广的民谚,都在印证着黄河水浑浊的某种天然性、必然性。似乎,无可改变的浊浪,才是黄河一成不变的本色。但时至今日,黄河水清,真的就成为有目共睹的现实。那些以黄河水浑为由衍生的谚语,早已丧失了现实的语言环境。

  一浊一清之间,彰显着政府防污治污的决心和气魄,凝聚着沿黄两岸民众的智慧和辛劳。黄河水浊,有着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过去一段时期,兰州黄河段的一些企业或明或暗地将黄河作为天然的“污水池”,罔顾法律、抛却良知地将污泥浊水排入黄河,以一己之私玷污母亲河的肌体。2015年1月14日的甘肃日报曾报道《兰州:黄河水面脏臭不堪 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反映144处排污点污水直排母亲河的乱象。对此,兰州市相关职能部门从严查处,铁腕治污;同时,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改造、城区内涝防治、积水点改造、河洪道生态水系治理、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等举措,招招指向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革除的痼疾顽症,为从根子上袪除为害母亲河健康的沉疴开出了良方。这剂良药的效力所及,伸向黄河的排污管道消失了,河水日渐清澈,河畔环境日渐改善,翩飞的鸟儿将这里作为栖息、歇脚之地,已然是河边常景。赤麻鸭、绿头鸭、棕头鸥、渔鸥、大白鹭等候鸟在冬日的河畔翔集,蓑羽鹤、灰鹤、黑鹳等鸟类将这里作为迁徙的“中转站”,秀丽的黄河之滨,平添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黄河水治理,从来都不只是水的问题,而与它依傍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黄河滋养着兰州两山,两山也呵护着黄河。山体植被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泥沙侵入,但对兰州来说,从山上只有“8棵树”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满山青翠,一代代植绿人艰辛备尝。从上世纪50年代兰州市的干部职工背冰上山植树,到1983年开始300多家在兰省市党政军企事业单位承包荒山造林,昔日只是荒坡山沟的南北两山,终于被一代代植绿人用辛勤的双手,描绘成为这座城市碧绿绵延的“背景墙”。在它的映衬下,迅疾发展的城市,愈发显得生机盎然。70多年的探索治理,近40年的集中治理,兰州南北两山初步形成完善的人工森林生态体系,为促进黄河水质的好转筑起可靠的生态屏障。代代可敬的植绿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在如今层峦叠翠的南北两山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黄河之滨也很美”,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发出赞叹。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抓好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生态修复,不仅直接关乎410万市民的切身福祉,更与黄河中下游省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担当上游责任,推进协同治理,把“黄河故事”讲得更生动,便是兰州要直面的时代命题。让黄河水变清不易,永远保持水质清澈,更加不易。让黄河水更清、永远清下去,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河一策,一源一策,建立健全兰州黄河段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机制,为维护母亲河的水体健康做好时常“体检”、合理“诊疗”,加强“保养”,母亲河就会碧水长流,“黄”河之黄,就会只具有字面名称意义。  (张振宇 屈正州)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邵江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