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老师唱Rap教高数火出圈:让知识在旋律里“活”起来
“极限的降临 精确的说明 等价泰勒组合技 导数定义的判定 罗尔的助理 零点的证明不等关系的逻辑 单调中值都可以……”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们意外解锁了“隐藏款”老师——高数教师于超竟是位“宝藏歌手”。这位90后老师不仅能把高数讲得明明白白,还能自己作词编曲唱Rap,他创作的《高数世界》等歌曲里,每句歌词都藏着知识点。
提到高数,不少大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抽象”“难懂”“虐心”——满屏的微积分公式、绕人的极限概念,让这门基础课成了许多人求学路上的“拦路虎”。而杭电的90后教师于超,却用原创Rap打破了这种僵局,押韵的歌词配上轻快的节奏,原本抽象的微积分公式、难懂的极限概念,跟着旋律“流”进了学生心里。这种将理性逻辑与感性旋律巧妙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高数变得可亲、可记、可唱,更让“学习是快乐的事”从口号变成了现实。网友们纷纷感慨:“从怕高数到爱高数,原来就差一个会唱Rap的老师”。
长久以来,高数教学多陷入“重逻辑、轻感受”的困境。正如于超所言,传统课堂全是符号、公式、证明,缺少与学生的情感连接——不少学生并非不聪明,而是被抽象概念筑起的“心理门槛”吓退。大脑本是感性与理性协同工作的载体,当教学只激活理性思维,忽略感性层面的共鸣,学习便成了“被动灌输”。
于超的Rap教学,恰好补上了这关键一环:旋律带来的愉悦感消解了学生对高数的畏惧,节奏鲜明的歌词又成了天然的“记忆锚点”。比如“找对称性,轮换对称的彻底,简化了计算预期;直角建系,坐标先后的顺序,勾勒出积分区域”,短短几句就浓缩了多元函数积分的核心方法,学生跟着节奏反复聆听,不知不觉就把解题思路刻进了脑海。对比实验更直观证明:同一知识点,用PPT讲三遍,不如用Rap 听两遍记得牢。有学生直言“听着节奏理解公式,比死记硬背轻松太多”“高数变亲切了,学习效率涨了!”。
或许有人会质疑,用Rap教高数会不会陷入“娱乐化”陷阱?于超的坚守给出了答案:趣味性从不让步于准确性。每首歌创作前,他都会翻阅国内外主流高数教材,对照不同版本对概念的表述,确保歌词既简洁又规范;初稿完成后,还会主动邀请同事和数学研究者“挑刺”,反复确认“这句话会不会引起误解”“这个表达是否符合学术惯例”。这种对专业的敬畏,让Rap教学跳出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替代,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补充,既保留了高数的严谨性,又增添了知识的“烟火气”。
《高数世界》能火出圈,甚至吸引其他高校教师求授权、学生自发制作MV,秘诀从不是“会唱 Rap”的才艺,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用心。于超从小便感知到数学与音乐的联结,成为教师后,他敏锐捕捉到学生“怕高数”的痛点——知道他们在哪卡壳、在哪畏惧,才会想到用Rap搭建沟通桥梁。除了写歌,他还设计互动游戏、编趣味例题、讲数学史,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高数不再是孤立的“知识孤岛”,而是通往思维自由的桥梁。这份用心,不是一时兴起的噱头,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学的核心从不是教师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
于超的创新并非个例。石河子大学的沈军队用4年编写102首“生化歌”,成了学生们的“复习神曲”;中国石油大学的张丹青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人生”的诗句解读“有限与无限”,让高数课成了“诗歌鉴赏会”;湖北工业大学的周启元教授戴“头上长草”发卡教课,发零食鼓励互动,学生表示上他的课一分钟都不想开小差……这些教师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质: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用心探索贴近学生的方式,让知识传递跳出“单向输出”的框架。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热爱的快乐之事。于超用Rap教高数的实践证明,再“高冷”的学科,只要找到与学生的连接点,就能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别开生面的创新,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在“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优化升级——它提醒着每一位教育者,教学的魅力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走心”。既要懂学科的“逻辑之美”,也要懂学生的“心理之需”。当更多老师能像于超一样,把对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融入教学创新,或许就能让更多“虐心”的课程,变成学生眼中的“快乐源泉”,让教育真正闪耀出育人的光芒。(胡欣红)
- 2025-10-31解析京东商家经营困境:毛利保护+最惠价格组合承压
- 2025-10-21公务员连贯旷工被辞退是从严治干部的例证
- 2025-10-17问卷调查只能“满意”,到底调查了什么?
- 2025-10-16网恋“女神”是400斤抠脚汉,网络账号何不实现前台的“性别真实”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