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武威|防沙治沙“民勤模式”荒漠化防治的富贵经验

2025-07-23 20:1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自从民勤有史以来,防沙治沙就成为全县人民永恒的主题。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进程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勤人民把艰苦奋斗和科技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根本性转变,达到了全县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目标。由此促进了沙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遏制了两大沙漠合拢,捍卫了河西走廊生态安全。为祖国西北部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富贵的民勤智慧和经验。

  人人上,勇担生态报国之责。人人投劳,个个参与,把防沙治沙作为必修功课,化作自觉行动,是民勤生态环境建设的鲜明特征。严重的风沙危害,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使民勤人民为了绿洲永续生存和持续发展,也为了祖国西北部生态安全,必须担负起生态报国的神圣职责。七十多年来,每年的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在政府组织下,向着沙漠集结,运草压沙,挖坑栽树,拉水浇苗,连片植绿。并带动全国各地志愿者纷至沓来,在茫茫大漠激荡起绿色漫卷西北风的滚滚春潮,由此汇聚起“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强大合力。

  代代传,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作为中国第三、第四两大沙漠合围着的一块绿洲,民勤之所以能够在风沙前沿巍然屹立,呈彩叠翠,就是因为有一代一代的民勤人民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薛万祥、石述柱、铁姑娘治沙队到新时代的姜莉玲、马俊河、仲麟为代表的民勤人民,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的民勤答卷。他们把“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注入“民勤模式”,在两大沙漠间,高唱起气吞山河的《大风歌》,留下了荡气回肠的《英雄传》,书写了绿进沙退的《创业史》。

  步步走,彰显科技创新威力。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民勤县治沙造林,经历了“跟水造林”、“引水造林”到“拉水造林”的不同阶段,也经受了投资增加、效率降低和成本上升的严峻考验。但民勤县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勇毅前行,依靠科技创新,向着沙漠步步走。从危害最严重、最急迫的地方治起,以水定林、量力而行、分布实施,实现从插风墙、母亲抱娃娃等“土法治沙”到天地空一体监测、无人机撒播及机械治沙等“科技治沙”的治沙材料步步走“新”;实现从沿边沿沙治理的“单点突围”到全域治理的“系统攻防”的治沙技术步步走“深”;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治理模式步步向“稳”。正是因为由近及远步步为营,才使绿色不断向着沙漠延伸。

  苦苦干,咬定青山坚韧图成。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前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曾预言,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将消失于西北吹来的风沙;美国《地理》杂志认为民勤不适宜于人类生存。但是,以勤劳勇敢而著称的民勤人民,不信邪,不服输,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苦苦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改革开放年代,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背驮搬运麦草压设沙障,肩挑手提水桶育树成活,在408公里风沙线上建成360公里的防护林带,不仅让外国权威的预言成为笑谈。而且让民勤风沙线变成风景线,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瀚海明珠。(闫德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