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飞天网评

【好评中国】升腾中国文物保护的万千气象

2025-09-13 09:05 来源:中国甘肃网

  “十四五”时期,全国文物工作者以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物保护更有力、利用更有效、传承更广泛的壮美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开,成就斐然、气象万千。

  在文物保护中增强发展活力。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文物资源丰富多样,要在保护中传承,把文物合理用起来,使文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文物修缮,到文物保护,从完善文物保护法,到运用科技手段保护文物,“十四五”时期,无论是文物工作者,还是各地各部门都拿出了务实举措,提升了文物保护水平。“十四五”时期,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火灾探测、自动灭火、防盗预警等新装备大幅提升了文物风险监测预警的能力,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均取得了突破。通过强有力的文物保护,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在文化传承中激发精神力量。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注重文化的赓续与传承,把文物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让更多文物走向寻常百姓。以博物馆为例,“十四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全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全国备案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5年间,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博物馆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各地各部门要勇于探索创新,通过技术赋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打造更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水,为砥砺奋斗新时代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自身实际,扎实做好文化保护工作,也要有开阔视野,主动开展文化交流互鉴。我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由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一大批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擦亮中国文化遗产“金色名片”,从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到引进重磅文物进境展览,有力发挥出了文物资源的独特魅力。各地各部门要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新时代中国的生机活力。(蒲都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