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兰州|基层治理: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兰州榆中山洪抢险救灾评论②

2025-08-14 19: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回顾那个强降雨突袭兰州市榆中县的夜晚,部分村庄的提前行动,可谓生动展现了基层治理体系在应急处突中的关键作用。据了解,8月7日兰州市气象部门多次发出降雨和强降雨预警,当晚19时榆中县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引起了当地基层村干部的重视和警觉,也由此得以在危急时刻通过及时预警、有序组织群众转移,成功实现多个村庄人员安全撤离,更有村庄创造了"零伤亡"的防灾成绩,对于从未遭受过此类自然灾害的西部村落,这样的反应速度实属难得。

  预警响应快一拍,生命安全多一分

  当气象预警信号发出,榆中县各村应急机制立即激活。马坡乡阳屲村采取“游客先撤、村民跟进”的分级转移策略,村委会主任杨作栋接到气象预警后,立刻组织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兵展开疏导工作,首先劝返众多露营者,至暴雨前游客就已被全部劝离。其次边观察雨势边加快村民转移工作,最终全村无一人伤亡;旧庄沟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东作为当晚村里的值班干部,通过实时监测雨情,迅速反应需要“抓紧自救”动起来,第一时间在村民微信群发布避险通知,接着赶往地势低洼地区疏散群众,得益于村干部的及时反应和迅速应对,村里90多岁高龄的老人也在洪峰到来前跟着村干部爬上了山梁。这些案例表明,完善的预警系统与高效的基层响应机制相结合,能够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功夫下在平时,关键时刻显真章

  营镇八门寺村的成功避险经验尤为典型:接到强降雨预警后,新营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预案。警报通过微信群、电话、敲门呼喊、敲锣示警等多种方式,迅速传遍沟道两侧危险区域的35户102名群众。镇村干部逐户排查、反复确认,确保不漏一人。当日23时前,所有受威胁群众全部安全撤离。仅仅4个多小时后,山洪吞噬了原本的居住区道路,但此时人员早已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若不是之前反复演练,撤离不会这么有序高效。”回忆当晚暴雨情形,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金正乾如实感慨。原来该村此前曾于3月、6月专门开展过两次防汛演练,系统模拟了从预警发布到抢险救援的全流程。这些常态化演练不仅优化了应急预案,更显著提升了该村干部和群众的应急处突能力,为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干部担当显本色,危难之中勇冲锋

  “人没事就好”,马坡乡上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凯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干部的共同信念。凭借多年防汛经验,他在山洪到来前3小时就组织全村466户1712人安全转移;在南北关村,党支部委员陈光红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往返多次,将21名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自己却险些被激流卷走。这些基层干部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成为群众心中可信赖的“定海神针”。

  从阳屲村的精准转移,到八门寺村的演练转化,再到上庄村的全员撤离,榆中抗洪实践清晰揭示:基层治理的效能,就藏在预警发布后的每一通电话里、演练时标记的每一处危险点上、干部蹚过的每一道洪水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离不开基层的执行力。唯有让每个村庄都拥有面对危机时的高度警觉、快速响应以及日常不松懈的备战意识,全村“一个也不少”的成绩才能从偶然走向常态。(博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