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张掖|文化自信的味觉表达

2025-08-14 19: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当铁鏊上的羊肉与洋葱共舞,当孜然香气漫过焉支山麓,这场持续百年的味觉仪式,正以“炒拨拉”为媒介完成从地方小吃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山丹美食节最动人的并非仅是味蕾盛宴,而是将游牧民族的豪迈、丝路驼队的坚韧、农耕文明的智慧,统统烩进一锅金黄油亮的集体记忆。这种以食物为载体的文化自觉,比任何宣传标语都更具穿透力——它让游客在咀嚼间读懂“山丹如家”的密码,让本地人在灶火重燃中确认“我是谁”的身份认同。

  经济活力的柔性引擎。没有宏大的招商签约,不见炫目的GDP数据,但夜市摊主多收的三张零钞、出租车司机多跑的五个订单、民宿老板娘新添的两套床品,恰是县域经济最真实的脉动。美食节创造的“毛细血管经济”效应,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区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家乐研究菜品创新,手艺人开发马场文创,连广场舞阿姨都自发学起简单的外语问候。这种“全民参与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消解“等靠要”的被动心态,培育出“敢创敢享”的市场主体意识——当每个山丹人都自觉成为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发展的内生动力便如祁连雪水般源源不断。

  文明新风的养成现场。节会期间那些自发收拾餐盒的游客、主动为轮椅让出通道的商贩、深夜送迷路老人回家的志愿者,共同构成比美食更珍贵的文明景观。这种临时性的集体自律,实则是日常文明积淀的集中展演:出租车“零投诉”背后是全年开展的行业培训,商户“明码标价”源自市场监管的常态机制,志愿者“微笑服务”折射青年社团的长期培育。当节庆的烟花散去,这些嵌入市井的文明基因将持续发酵,最终沉淀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这才是城市治理最值得骄傲的软实力。

  幸福指数的情感坐标系。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转发家乡短视频时的自豪,留守老人向游客讲述长城故事时的神采,孩童在美食摊前学说方言吆喝的雀跃,这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共同绘制出超越物质层面的幸福图谱。节会如同一面魔镜,照见小城居民被日常琐碎遮蔽的生命力,平凡个体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和确认。这种“被看见”的获得感,这种“共创造”的参与感,正是现代性焦虑最好的解药。

  从焉支山下的炊烟到互联网端的流量,从马场草原的牧歌到都市白领的便当,炒拨拉美食节正在完成传统节庆的创造性转化。它证明:真正的城市营销不在于打造多少“网红打卡点”,而在于让每个生活在此的人,都活成家乡最好的广告。(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 陶莉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