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不断集聚中国经济的创新势能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向新力”强劲,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1至5月,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创新场活力充沛,创新引擎动能澎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向“新”而行,提“质”而上,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力。
在技术赋能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是要舍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向“新”跨越,焕新升级,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底色。以采煤技术为例,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让采煤机让作业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跨越,要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增产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通过科技创新,持续增强传统产业抵御风险的“抗压”能力。往高处攀登、向难处攻坚,从信息产业到高端装备再到医疗器械,今年以来,瞄准“卡脖子”问题,自立自强步伐坚定。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跨越,也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研发投入中,超过77%来自企业。各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在科技创新中推动新兴产业落子布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被动“补短板”到主动“锻长板”,各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从提出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到发力生物医药,发展基因与细胞、合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制药”等前沿产业,今年以来,各地立足优势,沿新技术发展方向落子布局,一个个未来产业拔节生长。民营企业为塑造新优势提供支撑。民营企业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活跃。从鼓励牵头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到支持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再到畅通融资渠道,一系列务实举措,激发了民营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外资机构为塑造新优势注入活力。今年以来,跨国公司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从“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型”向“创新驱动型”延伸。外资加码研发,折射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在多维支撑中推动创新势能不断集聚。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各部门在强化多维支撑中不断集聚创新势能。强化创新投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2.7%,已超欧盟平均水平,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今年以来,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原创成果接连涌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拓展创新版图。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正在成为创新“策源地”、新技术加速落地的“催化器”。提升发展动能。从盾构机到新能源汽车,从5G通信到生物制造,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为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释放人才活力。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我国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破立并举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张若麟)
- 2025-07-23【地评线】飞天网评:坚定信心,推动中国经济顶压向前
- 2025-07-23中国高铁,驶向全球的“金色名片”
- 2025-07-23中国高铁:从“中国速度”到“全球纽带”的跨越之路
- 2025-07-23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让世界惊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