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今日声音

从技术突破到标准输出的“进阶之路”

2025-07-23 08:42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11日,当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全球轨道交通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从国内4.8万公里高铁网络织就的“钢铁动脉”,到遍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合作项目,中国高铁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历程,更在“走出去”的征程中探索出一条兼具技术实力与人文温度的独特路径。

  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的展台上,CR450动车组静静伫立,却足以让世界看到中国高铁的技术雄心。这款代表世界高铁速度与安全新高度的动车组,背后是中国铁路人对“探道好渊玄”的执着追求。贾利民团队为青藏铁路研发的冻土区智能监测系统,让“高原天路”在极寒中安稳运行;京沪高铁上空天地一体化安全监测系统,如同为钢铁巨龙装上“神经中枢”——这些创新不是偶然,而是这三十年里,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每一步都踩在具体的难题上,踩在反复试验的图纸上,踩在那些通宵达旦的车间和野外工地上,就这么实打实走出来的必然。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中国高铁构建起涵盖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智能运营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这种体系化创新能力,让我们在面对肯尼亚火山岩地质、东南亚湿热气候、高原冻土等复杂环境时,总能拿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蒙内铁路建设中,全护筒跟进技术破解孔内漏浆难题;雅万高铁应对地震带挑战,将“中国标准”与当地地质条件深度融合。技术的适应性与可靠性,正是中国高铁赢得全球信任的第一张名片。

  蒙内铁路通车八年来,东非大地上的这条“钢铁动脉”已不仅是运输通道。90%的当地员工独立运营、带动肯尼亚水泥钢材产业升级、让“土路颠簸到平稳飞驰”的体验成为常态。这种“项目建设+能力培育”的模式,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合作的内涵。当数千名肯尼亚工人从基础操作员成长为技术骨干,当内马铁路延续“本地化”基因,中国高铁输出的已不止是铁轨与列车,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

  从老挝的“中老铁路经济带”到印尼的雅万高铁“一小时生活圈”,中国高铁的海外项目始终紧扣“互联互通”的核心。这些项目不搞“一刀切”,而是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结构、人文习俗:在东南亚,高铁与城市轨道无缝衔接;在非洲,货运专线与港口建设联动规划。正如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长所言,中国实践为全球高铁合作提供了“兼顾效率与民生”的范本。

  当中国主持制定的13项UIC高速铁路系统级国际标准正式生效,一个标志性变化已然发生。中国高铁从国际规则的“追随者”成为“制定者”。这背后,是300余项国际标准修订项目积累的技术话语权,更是CR450动车组等“硬科技”支撑的标准公信力。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各国嘉宾对中国铁路装备的关注,本质上是对“中国标准”先进性与兼容性的认可。

  标准输出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互学互鉴”。中国高铁在推动标准国际化过程中,始终尊重各国技术传统与发展需求:在欧洲市场兼容既有铁路信号系统,在东南亚优化列车空调适应湿热气候,在非洲调整车厢设计适应货运需求。这种“灵活性解决方案”,让“中国标准”成为全球高铁网络的“通用语言”而非“排他性准则”。

  站在世界铁路200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国高铁驶向全球的征程,既是技术突破的史诗,更是文明互鉴的篇章。从CR450动车组的实验室到蒙内铁路的检修车间,从国际标准的制定会场到非洲员工驾驶列车的驾驶室,中国高铁正以“创新者”“合作者”“赋能者”的三重身份,为全球轨道交通绘制新图景。这条“进阶之路”上,技术硬实力与合作软实力交织前行,终将让“钢铁驼队”的轰鸣,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强音。(文/钱军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