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韧性”从何来?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根据权威解读,韧性城市一般是指当受到灾害或事故冲击时,不仅不会因受到致命的破坏而瘫痪,而且能够快速恢复的城市。其内涵从单纯的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发展为强调城市系统的综合响应能力,具有稳健性、可恢复性、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韧性城市的“韧性”,包括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等。
会议明确,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可以预见,“韧性的力量”将在“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项项具体任务中加速释放。那么,韧性城市“韧性”从何来?以笔者之见,有这样一些带“韧”字的词汇不可或缺。
——韧劲。城市要有韧性,作为城市建设者来说就要有韧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说到底,城市的韧性要依靠一群有韧劲的人来推送实现。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快速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在抗风险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方面暴露出系统性短板,如何解决设计标准滞后、监测手段落后、应急协同低效、灾后重建标准偏低等问题,大个大个任务需要我们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针对一些“一下大雨就停水”“一下大雨就被淹”等难以破题的“城市病”,职能部门不能老是事后打补丁,而是真正使出韧劲来,充分体现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既要横向看更要纵向看,将解决显性问题与潜在问题统筹起来,编织一张科学严密的城市安全管理防控网,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韧力。城市要有韧性,考验各方面意志力、毅力和适应力要强,能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主体协同参与。既然是系统工程,其特点在于全局性、协同性、动态性和长期性,意味着需要各个方面协作、各个环节衔接、各种资源整合才能实现目标的复杂任务。城市的蜕变,往往不是“一拍脑袋一主意”的一夕之功,而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续奋斗,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关键要有“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意志力,关键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关键要有“我们不怕困难,困难怕我们”的无畏无惧,真正用足心思、下足功夫、做足文章,让所做一切皆通往“韧性”。
——韧干。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坚韧不拔地做下去,凭借韧干,就能干出我们想要的城市韧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1月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这样的目标:到202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这也意味着,需要以“形成”和“建成”为目标导向,检验“韧干”实效,确保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从北京在全国最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编制完成收个省级韧性城市规划,到浙江组织开发并落地全国第一个韧性防灾大模型,再到苏州市以“提品质、促发展、强韧性”为目标,加快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案,又到绵阳市以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用“绣花”功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劲”凸显、“韧力”四射、“韧干”打开,城市“韧性”更加触手可及。
不久的一天,我们所拥抱的城市安全韧性成色十足。
- 2025-07-22畅游集大原,邂逅蒙晋大地的诗与远方
- 2025-07-22“晋情”畅游集大原 感受铁路新魅力
- 2025-07-22用好一线“大熔炉”,淬炼过硬年轻干部
- 2025-07-22“三维度”谱写城市工作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