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非遗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盘活非遗资源,探索非遗发展路径,充实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开了群众发展致富之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非遗力量。
盘活非遗资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根植于广袤的乡村生存和发展,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确定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在通知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利用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模式,不断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打好“非遗牌”,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摸排和梳理各类非遗文化资源,用好用活这些非遗文化资源,把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各地既要注重保护各类非遗资源,也要激活各类非遗资源,让各类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勇于探索创新。近年来,各地勇于探索实践,将非遗、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在“非遗+传承”方面,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为非遗传承注入人才动力和保护力量。在“非遗+就业”方面,各地通过建立培训孵化基地,培训各类人才,培养出包括“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在内的一批优秀带头人。在“非遗+旅游”方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支持建设非遗特色景区,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等,让非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在“非遗+互联网”方面,连续3年举办“非遗购物节”,打通了非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销售额超16亿元,成为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的文化消费品牌活动。非遗从不同的侧面打开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汇聚多方合力。用好用活各类非遗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齐抓共管,需要统筹协作,并汇聚各方面的合力。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既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方针政策,也要用好相关的专项保护资金,保护好本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激发各类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各方面大力支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各高校要积极作为,加快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相关高校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作为个人,我们也要关心关注本地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李萍)
- 2023-11-17【地评线】飞天网评:第二批主题教育要突出民生底色
- 2023-11-17【地评线】飞天网评:让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2023-11-17做好“育引留”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新征程
- 2023-11-17【地评线】飞天网评:人才招引要多一些“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