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打好“稳”字拳,牢牢端实“中国饭碗”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立春之后的中国,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与欣欣向荣。春打六九头,春耕忙,备耕勤。全国春耕备耕由南向北陆续展开,沉寂的田间地头又热闹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责任使命,打好“三稳”组合拳,打好春耕备耕攻坚战,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奠定坚实基础。
稳产量是目标。2021年,我们克服多重困难,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台阶上,中国粮食产量实现“18连丰”。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越是在中国粮食实现持续丰收之际,越是要居安思危,越是要牢牢抓实粮食产量这个关键。“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是确保粮食产量的关键。2022年粮食产量目标是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一个硬指标,也是一项硬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稳产量,要抓好优良品质的培育,也要注重农业科技的提升。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要加快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科技种子”,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保障了粮食安全,提升了粮食产量。
稳面积是基础。粮食生产稳字当头,关键要稳住种植面积。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粮食生产面临新形势新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在抓好粮食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要瞄准“稳产量”这个目标任务,细化落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稳面积,必须扛起重农抓粮的责任。粮种品质再好,科技水平再高,如果缺乏农作物面积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在春耕备耕期间,各地要作出安排部署,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压实责任,始终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坚决整治“非农化”“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稳政策是保障。确保粮食安全,也要从政府和市场两端发力,调动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显然,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相关政策,该给的补贴,必须及时给到位,该提供的优惠政策,必须要送到农民的手上,该提供的服务,必须要送到田间地头,决不允许出现“跑冒滴漏”或“打折转弯”。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既要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也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加大“三农”改革力度,用改革的关键招来激发农民种地的动力活力问题。从中央到地方,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粮食生产的基层实践,要注重“三农”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保障性,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三农”倾斜,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
(李萍)
相关新闻
- 2022-02-19【地评线】飞天网评:北京冬奥会给世界带来一束束光
- 2022-02-05【地评线】飞天网评:“云端春节”让年味更加氤氲绵长
- 2022-02-04【地评线】飞天网评:练好内功让年轻干部肩膀更宽脊梁更硬
- 2022-02-04【地评线】飞天网评:“冬奥遇春节”让冰雪盛宴飘出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