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两弹一星”精神深融于血脉筋骨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50多年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不仅始终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奋斗,而且始终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而砥砺前行。
坚定爱国之志。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来之不易,凝聚着广大科学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镌刻着一个个曲折动人的爱国奉献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科学家抱着报效祖国的坚定意志,冲破重重阻碍,哪怕历经磨难,也要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历经5年多时间才回到祖国。著名力学家郭永怀,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决然选择回国,1968年12月5日,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核资料。受核辐射身患癌症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防科技。岁月更迭,精神弥坚。“两弹一星”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无论是作为科技工作者,还是作为普通民众,我们都要铭记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都要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厚植爱国情怀,用实际行动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践行爱国之志,深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深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去书写爱国篇章。
勇于自强奋斗。面对新中国成立之时的一穷二白局面,面对苏联专家的全部撤退,中国科学家们并未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依靠顽强的斗志,依靠自力更生的力量,开启了艰苦卓绝的自强奋斗。没有图纸和模型,就自行设计;没有进口的先进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伴着冰天雪地、飞沙走石,他们住帐篷、吃野菜,干得热火朝天;“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回响在亘古荒原。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从天宫一号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这些都是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积极创新突破。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靠的就是创新突破。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要取得成功,既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要靠自主创新。从蛟龙号到天鲲号,从华龙一号到墨子号,从海斗一号到奋斗者号,从C919到5G,从“神威·太湖之光”到“人造太阳”等,这些都是我们不断创新突破、勇于攀登的结果。科学的高山没有顶峰,唯有不断地创新突破,才能书写辉煌的篇章。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辛求索、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也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勇于改革突破,勇于探索实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更要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基层实践中大胆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李萍)
相关新闻
- 2021-08-26【地评线】飞天网评:艰苦奋斗是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入场券”
- 2021-08-20【地评线】飞天网评:久久为功风沙退,绿色发展幸福来
- 2021-08-22【地评线】飞天网评:紧盯新动向,深度整治形式主义
- 2021-08-15【地评线】飞天网评:激发新动能,答好开局之年“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