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太空探索的脚步迈得更轻盈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追梦不停歇,探索不止步,我国太空探索稳步推进,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在跨越突破中砥砺前行。面对压力挑战,中国航天坚持自立自强,实现了从无到有、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刷新追梦高度。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家族”书写探月精彩篇章,从神舟五号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航天技术向更高层次迈进。从实现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到成功构建由3颗卫星组成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从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到提出地月之间搭建“鹊桥”通信方案,中国航天迈出了坚实有力的太空新舞步。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2029年左右下一代北斗系统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乘风破浪,勇闯星辰大海,中国坚定迈出砥砺前行步伐。
在太空探索中再书新篇。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向往。从“悟空”“墨子号”“慧眼”等10余颗空间科学卫星闪耀太空,到成功实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和“张衡一号”“羲和号”等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我国初步建成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为更好开展月球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太空稻种”已在地面孕育后代,“太空养鱼”实现了我国在太空培育脊椎动物的突破,“太空晶体”顺利生长,将为地面新材料制备提供指导作用。中国在加速外层空间利用的同时,积极强化国际合作。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研制等多个领域。在未来的太空探索中,中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不断拓展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成果赋能中释放动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和平开发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如何把中国航天探索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成果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需要相关部门更加注重航天成果的转化与赋能。从载人航天到各类卫星,航天技术正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我国空间站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我国已有超2500处水库应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水文监测,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已突破1000万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建设,推动了卫星遥感数据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了国土、海洋、减灾、水利等行业业务应用的定量化水平。据初步统计,该专项实施以来,为国家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约3000亿元。航天育种、航天材料、卫星互联网。航天科技与生产生活的深度交融,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李萍)
- 2025-04-24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奋斗
- 2025-04-23从“古语”中感悟为政智慧
- 2025-04-22来庆阳,共赴蓝天之约
- 2025-04-23职业焕“新”,与时代同行书写出彩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