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写和镜头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是属于新闻工作者的美好日子。我们向每一位奔波在采访路上和坚守在编辑台前的媒体人致敬。笔尖流淌着时代变迁,镜头定格着社会百态,在信息奔涌的时代,新闻人始终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新时代的故事,需要有人用心书写。记者是时代的书写者,也是社会的守望者。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风沙中,有记者多年追踪壁画修复师的坚守;在定西的马铃薯田里,有记者记录“小土豆”变成“大产业”的蝶变;在“陇电入浙”施工现场,有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电力丝路”的万家灯火。 在兰州新区的厂房里,在甘南草原的牧场上,处处都闪动着记者深入基层的身影。他们俯下身子和沉下心来,在倾听中捕捉真实的声音,在陪伴中收集鲜活的素材。这样的书写,不是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带着思考的深度挖掘;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饱含温度的真情流露。正是这些书写,我们看到了甘肃发展的坚实步伐,感受到了陇原儿女奋斗的动人力量。
新时代的故事,需要有人用情呈现。镜头下,是生活的原貌,是时代的印记。从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的“绿水青山”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非遗传承的“活态文化”到乡村振兴的“烟火日常”,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瞬间。在众声喧哗与表象纷繁的当下,他们不满足于浮光掠影,拒绝停留在猎奇求异,而是静下心来做探寻本质的“笨功夫”。这些坚持和作品展现着新时代的深度与广度,也显得最为珍贵。镜头语言中,有宏大的叙事,也有细微的关怀,让每一个平凡故事都能照见共鸣,让每一种坚守都能获得回响。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需要脚上的泥土和身上的灰尘。好的新闻作品,永远来自于现场,诞生于基层。记者要走出办公室,如调查甘肃陇南“天价彩礼”治理,翻山越岭深入一线,与群众坐同一条板凳。只有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能饱含深情;只有真正融入生活,镜头才能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扎实的采访作风,用真实打破偏见,用细节传递力量。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需要眼里的光芒和心中的温度。记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也要有感知痛的心灵。面对甘肃“四强行动”的进展,热情讴歌;面对农村养老、教育均衡等民生痛点,勇敢发声。新闻在于记录事实,更在于传递价值;在于呈现问题,更在于推动解决。就像记者们通过报道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落地、助力农产品走出大山那样,带着对人民的感情、对事业的热忱去工作,作品自然会有感染力,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需要肩上的担当和笔下的力量。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这就要求我们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真实,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在人工智能技术模糊信息的今天,人的判断、现场的核实、专业的操守,仍是抵达真实的基础。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利益诱惑下坚守底线,用扎实的采访、严谨的写作、负责任的报道,去伪存真,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现在,甘肃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拼搏的时代。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描绘陇原大地的壮阔变迁,生动展现甘肃人民的奋斗姿态,深刻反映西部发展的内在逻辑,让更多甘肃故事走向全国、打动人心。
让我们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拍摄更多震撼心灵的画面。在记录中见证,在见证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用我们的专业和坚守,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在新闻事业的广阔天地里,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祝愿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在记录与传播的道路上初心不改,步履不停!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照亮前行的道路,凝聚奋进的力量。(李诚)
- 2025-11-08【好评中国】迈出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步伐
- 2025-11-08【好评中国】让理念之光照耀数智新未来
- 2025-11-08【好评中国】书写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答卷
- 2025-11-07【甘快说】飞天网评·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复活壁上丹青超炫“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