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让文化的力量涌动城市与山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今日中国,文化的力量根植中华大地,生长在广袤的阡陌街巷、城市乡村。
在深化改革中激荡文化活力。“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稳步扩大、效益明显提升,扩大内需、带动消费、稳定预期等作用得到彰显。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规上文化企业7.8万家。文化事业稳定发展,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文化品牌塑造,从文化创新,到文化惠民,通过深化改革,激荡了文化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活水。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由政府单一供给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文化创新上,借助数字化平台,分析运营数据,根据受众反馈实时调整项目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惠民上,创新拓展4万多个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在提质升级中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要提升发展质量。“十四五”以来,各地推动“文化+”,从文旅融合,到农文旅的融合,再到文体旅的融合,文化产业从传统模式向融合创新转变,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博物馆为例,各地的博物馆试行延时开放,破解“预约难”,带动“夜经济”;有的创新数字展馆,打造新型文化业态,让文物“动起来”;有的把展览办到群众家门口。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精不精”“优不优”,各地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提质升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联合办展,吸引了游客,掀起了博物馆热,点亮了美好生活。推进“十五五”发展,各地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在技术赋能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既要守住文化根脉,也要敢于创新创造,要在守正创新中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十四五”期间,各地注重数字赋能,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业态,重塑了产业格局,让文化产品以更高效、更创新的方式触达亿万受众,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能。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逾47万个,群众当主角,文化活动不再只看别人演;“村晚”、“村BA”、村歌、村舞。“村字号”文化品牌叫响,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有机融合。从“村晚”看,2024年全国共举办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当经济发展活化千年文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于治国理政的经纬,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张若麟)
- 2025-10-25让发展的主旋律更加澎湃激昂
- 2025-10-24【好评中国】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
- 2025-10-24【好评中国】用心答好普惠托育这张民生考卷
- 2025-10-24【好评中国】在城市更新中厚植底色底蕴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