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文化“活水”润泽基层群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群众对是否有推动更多高品质演出和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基层的期盼得到了有效回应。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精神动力的重要保障。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让分散、独立的资源形成组织体系,把优质演出、书籍等资源不断输送到社区、乡村。“单一供给”转变为“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让不出村就能借书、看戏、赏“村晚”等各类文化活动得以实现。截至2024年底,全国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以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为继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要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支持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要大力开展广场舞、“四季村晚”和“四季村歌”等群众文化活动。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各地各部门不仅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要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要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各地各部门要勇于开拓创新,在文化场景营造与打造上要契合群众需求。相关部门要注重统筹协调,强化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部署,让更多公共文化空间灵活嵌入各种生活场景。在城市街巷、商圈、文化园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在广大农村,利用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主题功能空间,让更多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4万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更加科学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各地各部门要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在数字化时代,各地各部门要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进程,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便利性、均等性。近年来,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各地各部门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文化领域的工作体系、优化业务流程,推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整合数字资源、优化数字技术服务等举措,打破业务壁垒,消弭数据鸿沟,构建一个能满足人民对美好数字文化生活向往的更加高效、便捷、包容的文化环境。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要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让线上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更精彩。(张若麟)
- 2025-08-07【地评线】飞天网评:新职业蕴含中国经济的生机活力
- 2025-08-06【地评线】飞天网评:网络问计于民,把群众“金点子”变成发展“金钥匙”
- 2025-08-06【好评中国】把作风建设落实到民生小事中
- 2025-08-06【好评中国】读懂“一只烤鸭”的含“新”量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