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网论】艾黎精神:张掖大地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种
祁连山麓的风雪,见证着一位新西兰友人跨越山海的深情;古长城畔的驼铃,传唱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友谊佳话。路易·艾黎,这位将生命中最珍贵的十年献给山丹的国际主义战士,在河西走廊播撒下现代文明的种子。当2025年盛夏的“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张掖大地掀起热潮,我们再次触摸到这位“中国十大国际友人”的精神脉搏——他留下的不仅是培黎学校的朗朗书声,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扎根西北的文明播种者
1944年12月,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带着60多个学生,用马拉大车携带学校设备及其他物资,一路走走停停,在经历1000多公里的漫漫征程后,师生终于在祁连山高耸的雪峰与长城的断壁残垣间看到了目的地——山丹。这座位于丝绸古道上的小城,从此开启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纪元。在四坝滩的盐碱地上,他带领师生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建立起河西走廊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在大佛寺的古佛脚下,他创办了甘肃首个玻璃厂、肥皂厂和发电厂,让千年古城第一次亮起电灯。
艾黎的教育实践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他将课堂搬到车间,让学生在纺线织布中学习机械原理,在烧制陶瓷时领悟化学知识。这种“半工半读”的模式,使400多名贫苦子弟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技术骨干。正如他在《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中所言:“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双手与大脑在创造中对话。”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在培黎职业学院延续——学生在光伏实训基地学习新能源技术,在牛肉拉面工坊掌握非遗技艺,将艾黎“手脑并用”的思想转化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能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艾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将自己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捐赠给山丹,倡议修建培黎图书馆,还七次重返故地,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他把山丹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在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工厂和学校,更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
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
艾黎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诠释。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他发起“工合”运动,组织2000多个合作社生产军需物资,帮助20多万难民实现生产自救。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培黎职业学院与新西兰维特里亚理工学院合作开展老年照护项目,与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共建“汉语+技能”培训基地,将艾黎架起的友谊之桥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
这种精神更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如今,这种精神传承在新时代结出硕果:培黎职业学院7313名在校生中,68%来自农村家庭,他们通过“订单班”模式实现“入学即入职”,将艾黎“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的理想变为现实。
当新华网、中国网等30余家媒体的镜头聚焦山丹,当11位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艾黎精神的时代价值,这场250余部网络精品的创作热潮,正是对艾黎精神最好的致敬。《路易·艾黎何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不朽丰碑》等80余篇深度报道,以2500万次阅读量的传播力,让这位“异乡人”的故事再次感动中国。
照亮未来的文明之光
从这次采访中我们看到,艾黎精神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培黎职业学院与天润薯业共建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年产能达500万粒,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与青软晶尊合作的集成电路专业,为河西走廊的新能源产业输送了首批120名技术人才。这种“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是艾黎精神的当代实践。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丹培黎学校,强调:“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更令人振奋的是艾黎精神在国际舞台上的回响。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在访问培黎职业学院时深情表示:“艾黎先生是中新友谊的桥梁,他的精神激励着两国青年携手前行。”这种精神纽带正在创造新的奇迹:中新牛肉拉面工坊将甘肃味道带到惠灵顿,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山丹学习现代农业技术,让艾黎播下的种子在异域生根发芽。
站在山丹培黎学校旧址的古槐下,我们仿佛看到艾黎当年带领学生工读结合的身影。这位将生命融入中国大地的国际友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我们在新时代传承艾黎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国际合作的春风拂过每一片土地,让人类文明的星火在交流互鉴中永远闪耀。这,或许就是艾黎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金时评)
- 2025-07-09武威|铭记七七事变:以史为鉴,传承不朽的民族精神丰碑
- 2025-07-07陇南|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 2025-07-07庆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务服务?
- 2025-07-03张掖|人生何止一张考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