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②|赓续“莫高精神”拨亮文脉传承之光
“看中国石窟,品华夏文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让人们在石窟艺术中体会文化力量,不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走进天水麦积山石窟。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考察时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文化的瑰宝。为保护好麦积山石窟,当地文保工作者坚守坚持,不断更新文物保护方式,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注入了动力活力,谱写出赓续文化根脉的精彩篇章。
在用心用力中传承历史文脉。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现存221个窟龛,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显然,保护和修复好这些石窟的塑像与壁画,不仅文保工作者的使命责任,也是赓续历史文脉的厚重担当。在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中,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要让壁画和塑像重现昔日光彩,要留住石窟文化背后的传说与故事,这是一个艰巨挑战。由于每尊塑像、每幅壁画在制造年代、用工用料上都不相同,修复时要逐一考量。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文保工作者找到科学适当的方法,做到了修旧如旧。对于全国的文保工作者而言,麦积山石窟的修复传承,为我国文物保护提供了参考借鉴,集中展现了文保工作者的初心与匠心。
在科技赋能中提升保护水平。在麦积山石窟的修复与保护中,既要用心用力,更要巧妙运用现代科技,在科技赋能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与质量。在一代代守护人护山、护道、护窟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传统的“喷、锚、粘、托”技术,尤其是线荧光光谱仪等高科技分析仪器的加持,为制定精准的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面对湿度较高的气候,当地通过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对洞窟内温度、湿度等进行数据监测。通过“麦积山洞窟微环境监测”平台,实时掌握前方洞窟本体、窟内微环境、栈道、崖体等监测对象的关键数据。麦积山石窟依托前沿技术,建立文物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潜在风险,提升了麦积山石窟的风险管控能力。各地在保护好本地的文物中要开拓视野,大胆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为文物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注入科技动力。
在创新运用中释放动力活力。推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要激发文物自身的动力活力,要发挥文物的促进与带动作用,推动文物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活麦积山石窟文化资源上,既要做好保护工作,也要强化石窟艺术研究,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根脉,运用数字化技术为麦积山石窟艺术“走出去”注入新动力。从“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展”在外省博物馆举行的效果来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今,参观者只要登录“云上麦积”平台,轻滑手机屏幕,就能自由穿梭于洞窟之间,查看塑像、壁画细节,感受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们对石窟文化的了解,坚定了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于石窟文化而言,还是对于其他文物来说,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宝,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了动力活力。(张继)
- 2024-03-25【甘快说】飞天网评:“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 生动注解高质量发展强劲
- 2024-04-30【产业兴农 鲁甘共赢】打造鲁甘一家亲 鲁企进甘肃共绘新篇章
- 2024-07-23【甘快说】跨越山海而来,共赴美好明天
- 2024-07-11兰洽会观察|兰洽会,奔向下一个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