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第一学历”中的就业阻力
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第一学历成为了招录单位的一个焦点。在许多人的职业视域里,遭遇“第一学历”歧视的学生不在少数。一方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招录不到满意的人才,一方面就业市场则出现了许多难以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问题的症结与“第一学历”不待见密切相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原因在于人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当劳动力供小于求时,“第一学历”的问题自然隐匿。当经济增速放缓使得不少企业进入战略收缩阶段,于是“第一学历”一跃成为雇主绘制员工画像的“第一笔顺”。自然,“第一学历”就成为横亘在高质量就业道路上的“第一阻力”。
只注重“第一学历”,不是聪明选择。在人才选拔中,我们既要重视第一学历,但更要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能。一些企业彷佛陷入“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怪圈,忽视了雇员的岗位适配程度才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最优解。在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类型适配论早就实证的说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让“I 人”去做“E人”适合的职业,“I 人”也许会在深夜 emo。说到底,人是第一生产力,适合的人能在岗位上发挥最大生产力。
胜任力是打破“第一学历”的关键。无论“第一学历”是 985 亦或“双非”,企业选人用人的核心标准应当是应聘者的胜任力。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越是要去掉滤镜做好“选择题”,给每一个求职者公平展示的机会,也是给自身充分识人选人的机会。企业既要看到“名校第一学历”学生的优势特点,也要看到“双非第一学历”学生“逆天改命”的能力品质,从中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甄选优质人力资本,而不是片面制造“学历歧视”自抬身价,贩卖“求职焦虑”。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面对挑战要主动应变。无论是名校学生,还是非名校学生,都要深刻认识到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真才实学的时代,要练就金刚钻,才能揽到瓷器活。在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理论中,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后者更加决定了人的生涯发展质量。高等教育是专门性的教育,除了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来提升显性的“冰上以上部分”,更多还要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隐性的“冰山以下部分,尤其是可迁移能力、意志品质的磨砺和淬炼。
广大青年学生要对标职业理想进行胜任力培养,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并着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时评估、调整生涯发展方向,以应对好求职过程中的“灰犀牛”,勇敢挣脱“第一学历”的歧视标签,早日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中国计量大学 吴昕)
- 2023-10-30【地评线】飞天网评: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就业形势
- 2023-04-28【地评线】飞天网评:落实稳就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
- 2023-09-06【地评线】飞天网评:激荡就业“活水”,坚守返贫底线
- 2023-07-25【地评线】飞天网评: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再加一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