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践初心,实干中显担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根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放心”,源于干部的“用心”;人民的信任,来自干部的行动。新征程上,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为民初心融入日常,把担当作为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永葆为民初心,筑牢“事事放心”的思想根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通过“系统学+实践悟”“集中训+一线讲”等多种方式,深刻领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与群众坐在一起“拉家常”,从“家长里短”中听出群众的烦心事,从“只言片语”中察觉群众的真需求。要坚决克服“应付了事”的心态,杜绝“一阵风”式的表面文章,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政策落实、矛盾化解中严守纪律底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用“真心实意”换取群众的“信任支持”。
强化实干担当,夯实“事事放心”的行动基础。“用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党员干部要把“办公室”搬到一线,在田间地头看收成、在企业车间问需求、在社区网格解纠纷,通过“蹲点调研”摸清实情,依靠“跟踪问效”推动落实。要练就“绣花”功夫,办理业务时多问一句“还有什么需要”,解读政策时多讲一个“具体案例”,调解矛盾时多一份“将心比心”,切实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让群众真正“放得下心”。
持续改革创新,增强“事事放心”的发展动力。民生改善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群众的需求在变化,干部的服务也要不断“升级”。党员干部要克服“松劲歇脚”心态,保持“永远在线”状态,主动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善于运用政务服务平台、12345热线等载体“听民意、速回应”,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推诿、不拖延,做到“接诉即办、办就办好”。要整合社区卫生服务、志愿服务等资源力量,在就业帮扶、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如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服务,为创新创业者搭建“政策直通”平台,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破解民生难题。唯有以“时时用心”的奋进姿态持续努力,才能让群众的“放心”更有底气、更可持续。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的“用心”程度,直接关系群众的“放心”指数。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心”换“心”、以“行”践“诺”,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徐岚)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