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武威|《山杏红了》:青春扎根乡土,荒山终成金山

2025-09-19 17: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9月17日,微电影《山杏红了》在武威西凉影城首映。这部60分钟的作品,以农大硕士陈屹林返乡治荒为主线,通过多线叙事,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乡村振兴中坚守理想、付诸行动的青年的赞歌。

  影片从童年陈屹林与爷爷的山间对话起笔。“种总比不种强”,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代代相传的土地伦理。而手扶拖拉机载着村民远离家乡的画面,则暗示乡村“空心化”的现实困境,也为陈屹林后来的回归埋下伏笔。电影并未急于输出理念,而是从情感切入,让观众先看见人,再看见路。

  陈屹林的角色塑造真实而有力,他选择返乡治荒,面临“书念傻了”的质疑和亲情的阻拦。影片未刻意美化他的抉择,而是诚实呈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撕扯。但当他提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不是机械复诵政策口号,而是将其建立在对故土深厚的情感基础之上。这种处理,让宏大叙事接住了地气。

  村民大会一场,折射出乡村振兴中的真实阻力。王守成、周秀英等村民的质疑,道出了土壤、气候、资金等现实难题。电影未将他们简单设置为“反派”,而是借其口吻,呈现农村发展中的观念桎梏与现实制约。正是这种不回避矛盾的现实主义笔触,让后续的转变更具说服力。爷孙在父母坟前的对峙,堪称情感的高光时刻。爷爷以亲情劝阻,陈屹林却毅然回应:“正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私人伤痛由此升华为公共行动的迫切性。而当爷爷掏出积蓄支持孙子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亲情,更是生态意识在两代人之间的传承与共鸣。

  从测绘工具、短视频记录到滴灌、无人机种植,再到博士叶知秋的技术支持,《山杏红了》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既需要传统经验,更倚重科技赋能和“新农人”的创新思维。“我在南山有棵树”公益植树活动,则拓展了生态建设的参与边界。孩子以树木庆生,夫妻以认养纪念婚姻,学生将植树与科研结合——这些情节巧妙地将个人记忆融入集体行动,暗示生态文明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参与。

  影片结尾,南山村已郁郁葱葱,林下经济、观光产业逐步成熟,村民不再外出漂泊。这一从“荒山”到“金山”的蜕变,正是“生态保护—产业增值—村民增收”良性循环的生动写照。当银幕上山杏红遍、掌声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青春选择扎根土地,荒山终成金山,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场伟大变革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刘彦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