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喜悦”的教育者:袁辉深山十三年,丈量生命的另一把尺子
湖北巴东深山,南京大学毕业的袁辉老师,一守十三年。面对央视镜头,他说“不需要很多钱”,因为“挣来的是喜悦”;与孩子是“互相陪伴”,不是“救赎”。视频中,他的真诚与阳光,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致敬之外,更需读懂这十三年背后的深意——他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时代的精神困境。(7月14日央视新闻)
这面镜子,照见社会对“成功”的迷思。如今,我们习惯用房子多大、车子多好、年薪多少来定义“成功”。袁辉一句“我挣的是喜悦”的朴素自白,彻底颠覆了“主流价值”的逻辑。物质洪流中,多少人把“拥有什么”当作全部,却忘了“成为谁”、活得有无滋味?山沟里,孩子的笑、自己的心安,比账户数字更让他踏实。袁辉们留下,靠的不是待遇,而是被很多人逐渐遗忘的“意义感”。袁辉们的存在,是对单一“物质成功论”的有力诘问。
这面镜子,照见教育的深层隐痛。袁辉十三年的坚守令人动容。但当个体的 “孤勇” 坚守屡成新闻时,实际上反映的是系统性支持的不足。《半月谈》调查发现,乡村教育面临教师短缺、教学负担沉重、人才流失频繁等老大难问题。袁辉的伟大,在于其战胜现实困难,超越功利的选择。比感动更迫切的是思考与改变:如何让更多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无需如此“悲壮”,也能安心留在乡村?这需要提高待遇、畅通职业发展、完善社会支持的切实举措。
这面镜子,更珍贵的是让我们重识教育的本真。袁辉的课堂有诗词歌赋、体育锻炼、音乐鉴赏,还有“手心手背法”的普通话与家方言教学。他的目标很简单: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信、坚强。他没有“救赎者”的姿态,只有平等陪伴。这些平常之举,直指当下教育的痛点——“卷起跑线”“卷分数”“卷才艺”。袁辉不过是回归了教育原点:用生命影响生命,在陪伴中点亮梦想,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对“人”的回归,对生命的尊重与激发,才是教育最根本的力量。
袁辉不止于“支教模范”,更像一面立在时代路口的镜子,映出我们在物质中迷失的精神追求,显露出教育被功利带偏的航向,也照见普通人对有意义、有尊严生活的渴望。他无需泛滥的赞美,只需我们对着“镜子”照照自己:是否在追逐中忘了生命的喜悦?社会能否为持不同价值尺度的人,创造更宽容的环境?
深山书声不绝,袁辉用十三年光阴,挣来了沉甸甸的“喜悦”。这喜悦,是他对生命价值的丈量,更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无声提问:当物质的标尺量尽天下,我们是否还记得,丈量生命丰盈的,还有另一把尺子?(高家千)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