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敦煌之约,共鉴文明之光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敦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光辉。国家副主席韩正在敦煌出席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并致辞,再次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飞天”壁画与神舟航天员乘组在开幕式大屏幕上同框,千年壁画的飘带与现代航天器的轨迹在数字光影中交织,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最生动的注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此次在敦煌举办的对话会,是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议题,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论断。敦煌的价值,不仅在于莫高窟现存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这些具象的文化遗产,更在于其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基因——自古以来,来自中原的儒家经典、西域的乐舞技艺、印度的佛教艺术、波斯的金银器工艺在此汇聚,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言:“敦煌文化既坚守中华文明本位,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恢宏气度,融汇多种外来文明,彰显出开放、包容、互鉴、共存的文化气质。”
文明交流互鉴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敦煌给予世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在敦煌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人们正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才使得敦煌成为了文明的汇聚之地、交融之所。如今,我们更应从敦煌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让每一种文明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互鉴,绽放独特光彩。每一种文明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记忆与智慧结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秉持尊重的态度,才能让不同文明各美其美,进而实现美美与共。而这,亦是举办此次对话会的意义所在。
文明和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未来空间。在看到“数字敦煌”的成果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巴拉穆卡塔·雷格米教授为之惊叹:“这些数字化保存、利用文物的技术和方法,也适用于我们木斯塘天空洞窟遗址的保护。”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语境之下,一个个场景足以见证着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落脚。既有对科技创新的持重,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关切。在“新兴”与“传统”的交织下,文明交流互鉴带我们去遇见更多的同行者。
文明不是历史的驻足,而是时代的进步。当古老的玉门关遗址与远处的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遥相呼应,恰似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命题——既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古道热肠,也有“天涯共此时”的文明交流。而在敦煌的壁画里,胡商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穿越戈壁,他们的影子与今天穿山越岭的中欧班列,在时空长河中完成奇妙共振。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文明交流互鉴不是靠理念或者逻辑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个个举措、一次次行动来予以付诸现实。敦煌,就是明证。
共赴敦煌之约,共鉴文明之光。文明交流互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敦煌藏经洞的千年封存到数字敦煌的全球共享,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此刻的敦煌,既是文明对话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建设者。当我们在莫高窟前点燃文明互鉴的火炬,照亮的不仅是鸣沙山下的月牙泉,更是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共同之路——那里有各美其美的斑斓色彩,有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更有以文明之光照亮的和平发展新图景。(邵江梅 谢伟锋)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