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视频互相抄袭模仿,抄来“流量”抄不来“留量”
近日,广东梅州市文旅局通过官方社交平台账号发布的一则宣传视频,被指涉嫌抄袭福建省文旅厅2022年发布的沙县小吃推广视频中的内容。事件引发舆论关注。5月26日上午,梅州市文旅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工作存在疏忽,表示歉意,视频已经下架,并已主动联系了福建文旅方,对版权问题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大皖新闻)
广东梅州市文旅局发布的一则宣传视频因涉嫌抄袭福建省文旅厅的美食推广视频而引发舆论关注。事发后,梅州市文旅局迅速作出道歉并下架相关视频。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文旅内容创作领域的浮躁心态与创新困境,值得深入剖析:文旅视频创作需守正创新,抄袭模仿终将两败俱伤。
抄袭模仿,不过是饮鸩止渴的流量陷阱。文旅行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应成为展示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的窗口。然而,当前部分创作者选择简单复制他人创意,试图通过“东施效颦”的方式获取流量。梅州文旅局的抄袭行为表面上获得了短期曝光,实则暴露了创作团队的懒惰与短视。这种投机取巧行为不仅损害了创作者自身的专业形象,更可能因版权纠纷面临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缺乏原创内容的文旅推广难以形成品牌记忆点,最终只能陷入“抄来流量却带不来留量”的尴尬。
内容创作需要回归服务本质。文旅视频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游客与地方经济发展。福建沙县小吃推广视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更在于通过生动讲述展现了地方美食文化与人文底蕴。相比之下,抄袭来的作品缺乏对本地特色的真实呈现,犹如“邯郸学步”,既没有学到精髓又丢失了自我。真正的创新应当是“借鉴思路而不是抄写答案”,即吸收他人创意中的精髓,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唯有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基因,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文旅IP,才能培养忠实受众,实现可持续传播。
文旅行业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的发掘与重构。福建文旅的美食视频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通过美食这个符号传递出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梅州作为客家文化重镇,完全拥有比模仿更有价值的创作素材:从围龙屋建筑到客家山歌,从传统美食到民俗节庆,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的地方灵魂。
梅州文旅指抄袭福建文旅,抄袭“视频”不如抄袭“服务”,需要思考:人家为什么行?游客何以去了还想去,去了不想走?文旅视频抄作业,抄袭“思路”别抄袭“答案”,文旅视频创作不应陷入抄袭的恶性循环。不可“东施效颦”还“邯郸学步”,最后自己都不会走路了!(郭元鹏)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