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轨还乡》火爆:返璞归真作文的时代回响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近日,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朗诵自己所写作文《旧轨还乡》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收获了数千万网友的观看与点赞,相关话题更是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感慨:“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文中没有一字煽情,听完却泪眼婆娑”。
一篇初中生作文能在全网引发如此热潮,根源在于它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精准抚慰了心灵对真情实感的渴望。在当今这个AI作文充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这篇作文朴实无华却饱含真诚、真切、真情的叙述中,产生强烈同频共振,形成深刻共鸣,这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不仅是一篇作文的成功,更是大众对返璞归真作文的热切呼唤。
近年来,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下,文章似乎沦为追求分数与名利的工具。学生作文深陷模式化教育的泥沼,原本灵动鲜活的孩子仿佛被塑造为写作文的机器。而成年人的文章,要么陷入奇幻荒诞,要么隔靴搔痒,与普通大众的生活脱节,如同空中楼阁。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AI作文虽辞藻华丽,却冰冷生硬。尽管有人对其赞赏有加,但我实在不敢苟同。无论人工智能大模型多么智能,本质上也只是对既有材料的总结、组合与模仿,其产出的内容有时荒谬可笑。以《旧轨还乡》为例,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读完此篇作文后,我让deepseek创作同题作文《旧轨还乡》,其中竟出现这样的文字:“老爷爷摆着手说‘牙口不好’,可当听见‘孩子长身体需要营养’,立刻掏出了裹着塑料袋的零钱。”显然,这是对原文的借鉴,却借鉴得令人啼笑皆非,完全缺失了那份真挚的亲情。
反观《旧轨还乡》,“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这是作者对亲身经历真实且精准的描绘;“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这是作者置身现场的真切感悟;“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这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回忆。正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洞察”之中蕴含思考、创意与联想;“练达”之中包含总结、升华与想象。这篇作文宛如一首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自然与生活交融的生动乐章。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却也容易滋生浮躁情绪;生活中“热梗”层出不穷,也易引发刻意跟风。当人们在“浮躁”中随波逐流,在“热梗”里迷失自我时,《旧轨还乡》恰似一股清泉,清新甘甜,这正是艺术的初心、文章的本真所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近期同样火爆的“田间诗人”——沂蒙二姐,她的“土味诗”同样是对诗歌灵魂的回归。
《旧轨还乡》的火爆,无疑是对返璞归真作文的深情呼唤。它呼吁我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回归真情。这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应当追求的方向,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成为人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人工智能将人们从机械的模式与技巧中解放出来,实则是激励人们在思想的本真与智慧的创意中尽情驰骋。《旧轨还乡》火爆背后的呼唤,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作文,做任何事皆是如此,唯有顺应人性本真,方能绽放出绚烂之花;唯有重温“旧轨”神韵,打造心灵“还乡”,我们才能更好出发,打造时代的真情美好.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