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向“新”而行,让科技创新大潮奔涌
一场科技盛会,一个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的上千名嘉宾共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持续增强改革动力。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释放鲜明信号,中国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深化改革。从启动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到发布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十条倡议等,论坛年会唱响改革“好声音”。以北京为例,从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新一轮先行先试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到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改革试点、率先开展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近年来,北京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持续以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20个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培育。从全国层面看,浙江厚培创新土壤,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上海用“赛马制”研制量子计算原型机,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天的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持续增强创新动力。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关键要搭建平台。各地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为技术交易搭桥梁。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目前,我国累计培育孵化机构1.6万多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4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共12个,支撑技术成果加快转移转化。放眼全国,向“新”求“质”的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山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湖南大力推进“数实融合”,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60家、产线车间1080个。创新引领发展,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持续增强开放动力。开放,是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本届前沿大赛共征集到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4个项目,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4个前沿硬科技领域。前沿大赛已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项目孵化的沃土。透过这次大会,可以看到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国力量。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集中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长安链、整车操作系统等一批开源项目,为创新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出海”的脚步不断加快。2007年以来,中关村累计外贸规模突破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占比突破五成,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突破七成。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8个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开放创新推动开放发展,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蒲都文)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