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AI依赖”来临,我们要疏还是堵?

2025-03-03 14: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近日,随着DeepSeek等AI工具的火爆出圈,高校学子的论文写作场景正发生深刻变革。从文献检索到文本生成,AI的“智能辅助”显著提升了效率,但随之而来的“依赖症”与学术失范风险,亦引发广泛争议。这一现象不仅考验着技术伦理,更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与学术生态的深层矛盾。

  据第三方调查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高频使用生成式AI,其中近三成学生将其主要用于论文或作业撰写。这种“效率革命”看似解决了学术研究的繁琐环节,实则暗藏危机。不可想象,部分学生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内容,甚至利用AI伪造数据、篡改实验图片,导致学术诚信底线失守,更深层次的是过度依赖AI严重导致思维惰性,抑制创造力发展。

  面对乱象,多所高校已出台规范,复旦大学明确禁止AI参与论文核心环节,仅允许辅助文献检索等非创造性工作,并要求学生签署诚信声明;天津科技大学则设定论文智能生成比例上限为40%,超限者将影响学位授予。这些举措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既承认AI的辅助价值,又划出学术原创性红线。

  “堵不如疏,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非浇灭工具”。教育体系改革理应强化AI素养教育,将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培养纳入核心课程,通过手写思维导图、文献原文复述等实践倒逼深度思考。高校可引入AI辅助教学但明确边界,如禁止AI代写论文、伪造数据等行为,同时推动“人机协作”模式,利用AI优化文献检索与框架搭建,但要求学生完成核心分析及创新部分。高校要积极重塑学术诚信观,将AI使用规范纳入学术伦理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学术不端后果的认知。倡导“AI作为工具而非替代者”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定期自省保持主体意识。当然,也可以建立技术检测与制度约束双重机制。一方面,研发AI论文反识别技术,对生成内容比例超限的论文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完善高校AI使用条例,明确禁止AI介入研究设计、实验数据等关键环节,并与信用体系挂钩强化威慑。

  人工智能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刺破学术的虚妄,也可能斩断思想的翅膀。当DeepSeek的代码在实验室轰鸣,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禁”或“放”,而是在效率与深度、工具与思想之间寻找平衡。唯有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文之光,在算法喧嚣中聆听人性回响,我们才能让学术星空的坐标,永远刻写人类独有的智慧印记。韩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