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让人才评价的“指挥棒”更有力
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的立身之本,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受急功近利心态驱使,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评审中违规向评审专家请托、打招呼,相关科研不端行为多次被通报。对此,各地要在严肃整治的同时,从人才评价机制、制度与责任着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维护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
人才评价是引领人才发展的“指挥棒”。“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各地各部门要敢于为人才松绑减负,让人才轻装上阵,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和潜能。
持续完善机制。科研人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始终要重视科研队伍建设,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活力,各地各部门要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让他们安心科研。针对科研人员“请托”问题,各地要尽快建设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和价值而非科研项目获取能力的高质量科研生态。要坚决破除“唯项目论英雄”思维,在职称晋升等评审中逐步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尊重学科差异、注重创新能力、聚焦实效贡献的分类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真正肩负“四个面向”需求,践行科研初心。唯有持续完善相关机制体制,让科研人员更好地专心于科学研究,才能让创新的动力持续激荡涌流。
建立健全制度。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评审“打招呼”已演化为一种高度隐蔽、利益盘根错节的“顽固病症”,需各方共同发力,下大力气整治。一方面要针对科研项目中存在的请托现象进行严厉整治,一方面也要在制度建设上出实招,包括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扩大专家选择范围、做好专家名单信息保密工作和严肃评审纪律等,让打招呼难上加难,维护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唯有建立健全更加密实的制度规定,通过制度的刚性进行约束,让各类请托、打招呼等乱象无处藏身,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现象。各地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尤其是在科技项目评审制度上,要建立健全更加透明的制度规定,明确具体的标准要求,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务实的科研土壤与环境。
压实各方责任。各地各部门要深挖问题根源,拿出务实举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要始终保持“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高压态势,切实提升惩治效果。要进一步明确科研项目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责任主体,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凝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相关部门要要持续开展学术不端行为专项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要加大科研失信联合惩戒与公开曝光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营造“不敢打招呼、不愿打招呼、不能打招呼”的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李萍)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