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硬核能力” 书写“十五五”担当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过渡期,既是机遇叠加的“黄金期”,也是挑战交织的“攻坚期”。党员干部作为推动规划落地的“主力军”,不仅要靠初心使命的“软实力”,更要锻造“硬能力”,以政治能力把方向、创新能力破难题、服务能力暖民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淬炼“明辨方向”的政治能力,确保发展不偏航。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更是“十五五”时期应对复杂局面的“压舱石”。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思想观念多元碰撞、利益诉求交织叠加,若缺乏清醒的政治判断,很容易在发展中迷失方向。党员干部必须把提升政治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以政治坚定引领发展方向。要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刻把握“十五五”规划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内在逻辑,弄清楚“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面对重大决策时,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问题,从全局角度权衡利弊,坚决杜绝“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看眼前不谋长远”的短视行为。无论是推动产业升级,还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举措都经得起政治检验,让“十五五”发展沿着正确方向稳步迈进。
锤炼“破壁攻坚”的创新能力,激活发展新动能。“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以创新为核心的“攻坚战”。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治理场景的复杂多变,都要求党员干部跳出“舒适区”,以创新思维打破发展桎梏。若仍沿用老办法、旧思路,不仅难以破解难题,还会错失发展机遇。党员干部要主动摆脱路径依赖,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契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径。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任务,要主动学习新技术、了解新产业、把握新趋势,学会用数字化、智能化思维推动工作;面对基层治理的新挑战,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力量,探索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模式。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基于实际需求的精准突破,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发展制约明显的堵点,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推出更具针对性、更富实效性的创新举措,让创新成为“十五五”发展的“最强引擎”。
磨炼“枝叶关情”的服务能力,厚植发展软实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十五五”规划的每一个目标、每一项任务,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关系到规划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若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本领欠缺,再好的规划也难以转化为群众的实际福祉。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者”定位,主动走出办公室的方寸之地,走进社区的万家灯火,深入乡村的田间地头,提升精准服务的本领,主动发现群众“没说出口”的需求,通过常态化调研、精细化摸排,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在推进民生项目时,要多听群众意见、多问群众诉求,避免拍脑袋决策、一刀切落实;在解决矛盾纠纷时,要耐心倾听、细心调解,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政策温度,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破解矛盾症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让群众在“十五五”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十五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党员干部唯有以过硬的政治能力把准方向、以卓越的创新能力破解难题、以扎实的服务能力凝聚民心,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扛起重任、担当作为,推动“十五五”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李蕙檬)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