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针对长辈的“数字霸凌”需下“双线功夫”
87岁的李磊明,是个“急”性子的老人。这份“急”,是被精准“训练”出来的。每次在手机上点开资讯类软件,最先跳出来的不是他想看的内容,而是霸占整个屏幕的广告。他只能用不太灵活的手指,颤巍巍地一次次点向那个总也点不准的“跳过”按钮。在频繁的操作下,购物链接、应用下载的弹窗越弹越多。作为李磊明的外孙女,路晓北每次听到外公在电话那头着急地念叨“找不到想看的页面”时,都会感到十分揪心,“这已经是给每个软件调节过‘长辈模式’的结果了”。
87岁的李磊明在手机上与弹窗广告反复“搏斗”的场景,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数字困境:本应简化操作的“长辈模式”里,广告弹窗依然霸屏,诱导链接层出不穷,让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备感焦虑。这种看似“技术问题”的现象,实则暗藏对老年人的“数字霸凌”——以复杂操作、诱导设计人为制造障碍,不仅影响生活体验,更可能导致权益受损。要破解这一困局,需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真正让适老化从“形式”走向“实质”。
线上,让“长辈模式”回归适老本质。当前,不少App的“长辈模式”沦为“面子工程”:仅放大字体、简化界面,却保留了核心盈利模式的广告弹窗与诱导链接。某购物软件的“长辈模式”中,“刷视频赚钱”“领水果”等营销内容密集推送,甚至夹杂保健品虚假宣传;一些资讯类软件的“跳过”按钮设计隐蔽,老人稍不注意就误点下载——这些设计本质上是将老年人视为“流量韭菜”。真正的适老化改革,必须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出发重构设计逻辑。技术层面要实现“减法”:彻底屏蔽弹窗广告、诱导链接,在支付、转账等敏感操作中增加生物识别或亲属协同验证,用“大字、高对比度、语音播报”降低认知门槛;功能层面要做“加法”:保留多支付方式切换、路线查询等实用功能,支持语音输入、手写等符合老人习惯的交互方式,避免将“适老”等同于“功能阉割”。监管部门更需明确标准,对敷衍了事的企业强化惩戒,让“长辈模式”不再是应付检查的摆设。
线下,为跨越“数字鸿沟”搭好阶梯。技术优化之外,老年人的数字融入更需要社会支持的“缓冲带”。一些地方探索的“数字助力”志愿服务队、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课程,正是通过“一对一”教学帮老人消除恐惧;而在社区保留实体服务窗口、在“15分钟生活圈”里维持菜市场、药店等线下场景,则为老年人提供了“慢适应”的空间,不是所有服务都必须“数字化”,保留选择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年轻人耐心教老人设置拦截广告、识别诈骗链接,甚至为老人的手机提前做好“适老配置”。这种陪伴式引导,比单纯的技术升级更能让老人感受到数字时代的温度。
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霸凌”,本质上反映了技术发展中的人文缺失——当数字经济高歌猛进时,部分企业忘记了“技术向善”的底线,将效率与利益置于人性关怀之上。破解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技术与服务的优化,更需要全社会建立“共情意识”,尊重他们“慢慢来”的权利。数字时代的文明在于能否让每个群体都共享便利。数字时代,长辈模式,应该被重视,解决真问题;不能让老年人遭遇“数字霸凌”,应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数字福利。老年人不仅需要“看得清”,更需要“看得懂”“看得好”,技术与服务,社会与家庭,人性关怀,都不能能少。(殷建光)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