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用一生,答一问
何谓“莫高精神”?
是用一生,回答敦煌千年一问。
莫高窟九层楼的风铃在风中叮铃作响,仿佛在轻声叩问每一个到来的人:你将用怎样的生命,来回应这千年文明无声的呼唤?
1943年,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这位在法国画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被壁画中飞扬的衣袂、生动的色彩震撼得彻夜难眠。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国,奔赴荒凉的敦煌,用余生回答了心中的“敦煌之问”。
当常书鸿站在莫高窟前,看到的是积沙淹没的栈道、残破褪色的塑像,但比痛惜更响彻心底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召唤。
“国之瑰宝,岂能任其湮灭?”这句叩问,成为一代代莫高窟人共同的起点。
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被任命为所长。至此,敦煌石窟结束了荒芜凋敝、任人劫掠的历史。常书鸿、段文杰、霍熙亮、欧阳琳、孙儒僩、史苇湘等一批前辈专家,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克服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艰难处境,笃定坚守,担负起保护敦煌石窟的神圣使命。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谁都可以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那种艰苦条件是你不能想象的;甘于奉献,我们这些人可都是‘自投罗网’,没人逼着你,都是自愿来到这里。”樊锦诗这样解释他们的选择。
81年,仅仅是时间长河的一瞬,而莫高窟的青春永驻、欣欣向荣,背后的支撑正是一代代莫高窟人以满腔赤诚、实干笃行写就的“莫高精神”。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时说:“你们真是一代一代相传啊!”
这种传承今天仍在延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下。
1988年出生的王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写工作;1987年出生的杨金礼,19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复师;“90”后刘小同2014年加入,专注为莫高窟“画像”……他们在青春时来到敦煌,深深扎根,“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敦煌之问”最动人的回答。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向全球免费开放,点击鼠标,千年壁画纤毫毕现。这是莫高窟人在数字时代的新答案。
今天,“莫高精神”作为莫高窟人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已成为全国文博行业共有的精神,是甘肃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时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敦煌之问”何以为答?唯有一生。
三危山下,有一片敦煌研究院公墓区,常书鸿、段文杰等数十位敦煌文物事业的先辈长眠于此。他们生前守护莫高窟,去世后继续守望这片用一生来回答的土地。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这是樊锦诗给自己的人生定义。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今日的莫高窟,依然是那个无声的提问者。每当夜幕降临,大漠深邃的星空笼罩着千年洞窟,星河闪烁,仿佛在追问:你将用怎样的生命,来回应这文明传承的永恒之问?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