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因地制宜之笔,绘就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画卷
1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十五五”发展指明关键路径。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差异显著,唯有以因地制宜为笔,精准挥洒传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破与立的笔墨,方能绘就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画卷。
因地制宜的核心,在于让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实现传承共生。新质生产力绝非凭空而生的空中楼阁,传统产业是其扎根生长的肥沃土壤。从广东潮州陶瓷产业通过技术攻关将陶瓷介质层从5微米压缩至1微米,让千年瓷都的窑火映照科技光芒,到河北邯郸复兴区推动30多个工业项目数智化改造,让传统工业基地走上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发展包袱,而是宝贵资源。各地立足特色传统产业,通过数字赋能、技术革新实现“老树发新芽”,正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如果陷入“弃旧追新”误区,不仅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更会切断产业历史脉络、丧失转型根基,最终导致新旧动能断裂、发展后劲不足。
因地制宜的关键,在于找准全国战略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平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共性要求是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为基,但落实路径必须契合地方实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各异、科研条件悬殊。如果搞“一个方子抓药”,基础好的地区可能“吃不饱”,潜力大的可能“跟不上”,条件差的可能“吃不消”,更会导致资源浪费、产能闲置。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才能让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齐步走”变为“梯次推进”。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实事求是;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全国一盘棋下的差异化布局。只有找准“全国一盘棋”与“地方特色化”的结合点,才能让新质生产力既不偏离方向,又充满地方活力。
因地制宜的保障,在于通过改革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发展离不开适配的生产关系保驾护航。各地需立足发展痛点,做好“破”与“立”的改革文章。从甘肃出台17项产学研融合举措打通要素协同堵点,到上海布局高质量孵化器推动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再到安徽黄淮海种业科技谷通过完善制度推动生物固氮技术落地……这些探索的核心是打破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破除市场分割藩篱,完善科技金融等全链条制度支撑,为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因地制宜的底色,在于锚定绿色发展方向释放生态价值。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也是绿色生产力,各地立足生态禀赋推动绿色转型,正是因地制宜的重要体现。从潮州陶瓷窑的绿色技改到张家港火箭总装厂的低碳生产,从贵安算力中心的绿电应用到安徽科创园区的生态研发……这些探索共同印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让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只有既契合新发展理念、发挥地方生态优势,把生产力“含绿量”转化为经济“含金量”,才能开辟新赛道,让新质生产力在中华大地多点开花,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林伟)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