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公文抄袭要改作风提能力
公文抄袭,乍看像模像样,细看似曾相识。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直击机关公文“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典型的文风、作风顽疾。
多省区的专项整治,释放出明确信号,把公文整治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在务实的文风中展现发展新貌。
机关公文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机关公文写作中,学习借鉴是一个捷径,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连地理信息都原封不动“复制”过来,甚至连乡镇名称都未更改,这属于典型的抄袭。这种公文“拿来主义”属于典型的作风不实问题,集中体现了一些地方机关管理混乱、作风漂浮,没有把严肃正式的机关公文当一回事,而是作为应付交差的形式。
近年来,各地持续开展“文山会海”的整治,目的就是要通过文风整顿推动作风转变,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文件材料上,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结果造成了“写不完的材料”,在疲于奔命的情况下,也就当起了“文抄公”。
从多省区对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的情况看,显然这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一种积年累月形成的陋习。分析其原因,既有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力方面的问题,也有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方面出现偏差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关键考核指标上,一些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导致基层为了完成目标任务不得不在材料上下功夫。如果一些地方产生“材料厚度等于工作力度”的扭曲观念,自然就会催生更多的“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典型问题。
公文抄袭,既有作风方面的问题,也有能力不足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各地虽然陆续招录了一批批公务员,但一些地方并未把他们的公文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也未开展正规有序的机关公文写作培训,加之,这些年轻人也觉得机关公文写作枯燥,于是就想走捷径,大肆抄袭,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甚至动不动就依靠人工智能(AI),久而久之,也就荒废了基本技能。
不要以为公文写作很简单,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其实不然,需要公文草拟者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广泛的实践经验,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去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唯有坚持问题导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才能让公文接地气、冒热气,否则就失去了机关公文的本意。(蒲都文)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