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争气弹”真争气
10月31日,一束烈焰划破戈壁深秋的寒夜,长征火箭载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当“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声音响起,掌声雷动。
每逢此时,这里就会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点。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里还藏着一架不再启用的发射塔架和一座陈展的地下控制室。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起的地方,是“七勇士”完成控制发射任务的地方。当我们为一次次神舟飞船升空欢呼时,我们不能忘记国防科技事业初创时期的先驱们,以及他们创造的“争气弹”“中国星”。
中共中央于1955年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许多人怀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无数人以“祖国需要就是最高命令”的绝对忠诚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漠深处,开始了伟大的艰苦创业。
原子弹理论设计研究没有图纸和模型,“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的邓稼先带领年轻人自行设计;没有进口的先进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一条弹道要算一个多月。”后来成为“卫星之父”的王希季回忆,“计算纸堆得比桌子还高,大家夜以继日,眼睛熬得通红。”没有大型设备就土法上马,没有经验就一次次试验摸索,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核导弹试验进入倒计时。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核导弹发射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一次试验。“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高震亚带领的“七勇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试验成功那一刻,七个人紧紧相拥,热泪盈眶。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导弹到卫星,“两弹一星”精神在戈壁滩上绽放,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面旗帜。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那一刻,所有曾经的苦咸水、沙拌饭,都化作民族自信的甘甜。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指出。
回望历史,邓稼先、钱学森和他们所代表的新中国科技先驱们,用智慧与生命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树起了又一座不朽丰碑。“两弹一星”精神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爱国情怀的集中爆发和升华。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但站起来了,而且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不凡业绩,并将不畏艰险、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
如今,“东风”家族不断壮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独立运行……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
时光流转,那朵轰动世界的蘑菇云已隐入历史深处,但“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芒依旧闪亮,存在于每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科研岗位中、存在于每一次需要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中,激励着后来者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也指引着每一个追梦的你我,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书写奋斗的华章,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