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实干结硕果 奋进启新程
“十四五”,是武威大地披荆斩棘、硕果盈枝的五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600亿、700亿元,2024年达750亿元,预计2025年跃升至800亿元以上,这一振奋人心的跨越式“三级跳”,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是这座城市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的坚实足音。可以说,从产业散弱到集群集聚,从项目短缺到投资密集,武威以担当作为、实干精神,在时代考卷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回眸五年征程,“量质齐升”是武威经济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12次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斩获“贡献奖”“进步奖”,后发赶超的加速度里,藏着全市上下的同心协力。产业结构历经深刻蝶变,9条重点产业链纵深支撑、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然成型,产业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工业短板加速补齐,规上工业企业次第涌现,全部工业占GDP比重稳步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坚实引擎,让发展的根基愈发牢固。
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崛起,是武威转型发展最动人的注脚。新能源装机规模跃居全省第二,“沙戈荒”区域光伏项目扎根大漠,让“沙漠变金山”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武威的“风”与“光”,不仅点亮万家灯火,更照亮绿色发展之路;碳化硅产能占据全国一半以上,在细分领域稳稳握住行业话语权;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领跑全省,优质奶源基地与乳制品加工中心声名远播,让“武威味道”香飘四方。多元产业协同并举,超前布新生机盎然,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齐头并进,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画卷。
项目建设的强势突破,为武威发展积蓄了澎湃后劲。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兰张三四线兰武段建成通车、武张段加速推进,千年古城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武仙高速、民勤通用机场织密立体交通网,“陇电入浙”特高压工程奠定能源外送核心格局,一个个打基础、利长远、增动能的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成为发展的“压舱石”。招商引资“引大引强引头部”成果丰硕,营商环境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外贸进出口逐年攀升,国际货运班列架起联通世界的黄金桥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向发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武威的发展始终带着生态温度与民生情怀。“十四五”以来,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坚守让荒漠不断扩展绿色版图,石羊河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定达标,生态“颜值”持续转化为发展“价值”。教育用地和学(园)位逐年增加,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获批设立并首招本科生就读,全市建成三甲医院4家,基层就诊率连续5年全省第1,“结对帮扶·爱心武威”工程解决困难和帮办实事数量居全省前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武威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让更多人羡慕不已。
非凡“十四五”,奋进新武威。这些沉甸甸的成就,是全市人民用汗水和实干浇灌的丰硕成果。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前行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武威当乘势而上,将“十四五”积累的发展势能,转化为“十五五”争先进位的强劲动能,锚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目标,勇当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十五五”的崭新蓝图正待铺展,未来之路,武威需要持续做强重点产业链,推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再攀高峰,加快打造西北重离子科创应用基地,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核心引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壮大外贸规模,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做强县域经济“动车效应”,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城乡协调发展的画卷更加舒展;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理念,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新程已启,初心如磐。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务实之举强产业,以攻坚之势抓项目,以开放之态促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威实践中,续写产业兴旺、经济繁荣、民生幸福的崭新篇章。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