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今日声音

把群众满意刻在实绩“成绩单”上

2025-11-14 17:1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当前,一些地方在运用检查考核指标评判基层工作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数据看似达标、治理实效却打折扣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这种重“痕”轻“绩”、重“表”轻“里”的倾向,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更影响了政策落地的最终成效。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将人民群众的“乡语口碑”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尺,推动检查考核从“纸面数据”向“地面实情”回归,从“上级评价”向“群众认可”转变。

  校准考核“风向标”。检查考核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服务群众,如果脱离基层实际和群众感受,便容易偏离正确方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要校准考核“风向标”,就必须主动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倾听原汁原味的“乡音”,了解群众最急最难最盼的问题。考核指标的设定,不能仅仅依赖于办公室里的“数字推演”,更要注重从群众生动的实践和真切的诉求中汲取智慧。要建立常态化、沉浸式的民情收集机制,将群众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邻里和谐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转化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只有当考核指标真正反映群众心声、契合乡村发展实际时,才能引导基层干部把注意力从“材料美化”转移到“实事办理”上,使工作方向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夯实评价“压舱石”。工作的好坏,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口碑”是群众在长期感受中形成的共识,比任何短期数据都更具说服力和稳定性。夯实评价的“压舱石”,就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考核评价中,要显著提升群众感受度、满意度指标的权重,通过引入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随机暗访等方式,让“沉默的大多数”拥有更多话语权。要注重考察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看政策是否真正惠及于民,看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看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而非仅仅关注开了多少会、建了多少台账、报了多少数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哪些是华而不实的“盆景”,确保评价结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引导干部追求实实在在、群众认可的口碑。

  激活实干“动力源”。“乡语口碑”作为重要标尺,就要注重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形成重实绩、重实效的鲜明导向。要建立健全基于群众评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那些工作扎实、群众公认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让那些搞形式主义、群众不满的干部受警醒、有压力。考核结果的运用要动真格,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等直接挂钩,树立起“口碑好者上、口碑差者让”的明确信号。要营造敢于担当、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鼓励基层干部围绕群众需求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只要出于公心、为了群众,即使工作中存在一些探索中的失误,也应给予应有的包容和理解,真正把基层干部的精力引导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上来,形成干部与群众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胡豫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