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今日声音

以“三问”之道夯实为民根基

2025-11-14 16: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工作的生命线在群众,精准度在“民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须将“倾听民声”奉为履职基石,以“问需于民”洞察群众所盼、“问计于民”汇聚发展良策、“问效于民”检验工作成色,让民生答卷更贴民心、更具温情。

  问需于民,细察民声,精准把脉民生“需求谱”。“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民生工作之本,在于洞悉群众真实诉求。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身作则,足迹遍布乡村小院、田间地头,与群众围坐畅谈,倾听百姓心声,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听民声、察民情”的典范。基层干部要摒弃“官本位”思想,甘当“小学生”,深入矛盾集中、情况复杂之地,在家长里短中感知群众冷暖,在柴米油盐中捕捉民生痛点。要视群众事为己任,将“急难愁盼”纳入台账、抓在手中,以“钉钉子”精神把“问题清单”逐一转化为“成果清单”,确保民生举措精准滴灌到群众心坎,切实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问计于民,广纳民智,汇聚破解发展“金钥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中蕴藏着破解难题的无穷智慧。党和国家事业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基层干部身处服务前沿,更要善用群众“金点子”。要破除“自视甚高”的迷思,力戒“重痕轻效”的形式主义,虚心向群众请教,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无论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布局,还是基层治理的细节完善,都要多问“群众怎么看”“群众有何良策”。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做群众看得见的“显绩”,更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让发展路径契合群众愿景,使民生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问效于民,善听民声,校准工作“指南针”。民生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基层工作的成果,不能自弹自唱,必须由群众评判。党员干部当视群众“表情包”为工作“晴雨表”,无论关乎安全的大事,还是家长里短的小事,皆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将群众“需求清单”化为“履职清单”,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效果显著不显著”为标尺,竭尽全力解民忧、办实事。要聚焦共性需求,紧盯长期未决的民生难题,一件接着一件办,确保干一件成一件。通过实打实的行动,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升温”,实现“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于民。

  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以民声为导向、以需求为指引、以实效为检验,方能绘就群众满意的“民生”画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根基。(杨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