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把新技术惠民落到群众心坎上
有的地方精心打造“智慧门面”,但漂亮的机器人和炫酷的大屏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有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后就停用,或未有效运行,变为“僵尸”平台,一些地方在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把新技术当成门面和摆设,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地大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人民群众,提升工作效率,这是一件好事,但前提要实用,真正让科技服务于民。如果只是“跟风”,把先进科技成果当摆设,作为一种“赶时髦”,就脱离了初衷,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会沦为形式主义的“新马甲”。
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倡导学习运用新技术,都在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波政策宣传中,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未从实际出发,未从个人自身情况出发,而是认为,只要是引进了智能系统,或者是摆上几个机器人,建立一个智慧平台,就算是落实了上级政策。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吃透把准对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
政绩观错位是根源。少数领导干部看到别的地方运用创新技术,提升了服务效率,取得了实际成效,于是通过所谓的“走访调研”,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既不顾本地区的财力物力,也不管这些东西是否用得上。尤其是一些基层地区,来办事的群众就不多,老百姓也不懂如何用,却购置一些自动化机器,自然就成为一种闲置与摆设。个别领导干部头脑发热,为了自己的政绩,硬着头皮也要用新技术来装点门面,其实就是为了尽快出成绩,为了不落后于人,结果让这些新技术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以城市管理为例,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实践,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一些小县城本来人口就不多,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智慧平台。从基础设施投入,到人才引进,再到机构设置,但由于没有大数据的支撑,智慧平台也成为了鸡肋。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考量,不仅浪费了资源,造成了地方财政负担,而且也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
无论是新技术的运用,还是其他方面的重大决策,不管干任何事情,各地各部门都要坚持因地制宜,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搞一些“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而是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蒲都文)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