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职业技术大学要注重创新未来人才培养

2025-11-07 18: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正站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兼具职业性、技术性与创新性的关键力量,职业技术大学不仅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对接产业需求的现实使命,更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能创造、能适应、能引领”的创新型人才的战略责任。

  目前,全国职业技术大学数量尚不多,这恰恰赋予了我们“先行者”的角色——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示范;不是简单复制本科教育模式,而是重构面向未来的职教新范式。

  创新培养,首先是能力结构的创新

  传统职业教育往往聚焦于“术”,即具体岗位技能的熟练掌握。这固然重要,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动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单一技能极易被替代。职业技术大学必须推动学生能力结构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创新型”跃迁。

  所谓能力结构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技术+通识+思维+工具”的四维能力模型。学生不仅要会操作设备、读懂图纸、编写程序,更要理解行业底层逻辑、具备批判性思维、拥有跨领域协作能力。比如建筑类专业学生,不能只懂施工工艺,还要理解绿色低碳趋势、数字化建造逻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才是面向未来的能力结构。

  “术”解决当下,“道”决定未来。职业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通识素养与基础能力的培育。这里的“道”,不是玄虚的哲学概念,而是支撑终身学习、应对不确定性的底层操作系统:包括逻辑思辨力、信息整合力、伦理判断力、人机协同力。

  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道”的价值更加凸显。当AI可以写代码、画图纸、做预算,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提出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情感沟通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让他们和机器竞争重复劳动,而是教会他们驾驭机器、指挥算法、定义需求——成为“人机共生”时代的主导者。

  拓展岗位内涵,创造新价值空间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已不再是前沿课题,而是基础生产工具。职业技术大学若在培养方案中忽视这一点,无异于让学生赤手空拳上战场。所以,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嵌入大模型应用模块,开设“提示工程”“人机协作设计”“AI辅助决策”等实践课程。它不是培养算法工程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把AI当作“智能脚手架”——解放重复劳动,放大创造潜能。建筑生用AI生成初步方案,经管生用AI分析市场趋势,艺术生用AI辅助创意发散……工具为人所用,人才因工具而强。

  职业技术大学不应满足于“填补现有岗位缺口”,而应致力于“创造未来岗位可能”。这意味着我们要鼓励学生突破职业边界,探索岗位的新内涵、新组合、新形态。

  例如,传统“施工员”可升级为“智能建造协调师”,融合BIM建模、物联网监控与现场管理;“会计”可转型为“财务数据策略师”,借助AI完成核算后,聚焦风险预警与资源配置。这种岗位内涵的拓展,不仅提升个体价值,也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做未来人才的“孵化器”,而非“加工厂”

  职业技术大学一般扎根地方,天然贴近产业、服务区域。但这不等于视野局限。恰恰相反,越是扎根泥土,越要仰望星空。我们要引导学生既懂本地企业痛点,又知全球技术趋势;既能解决车间里的实际问题,又能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对话。比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地处建筑产业集聚区,我们正与龙头企业共建“未来建造实验室”,引入数字孪生、机器人施工、低碳材料等前沿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真实研发项目。这不是超前,而是必需——因为产业迭代的速度,早已超过传统教育周期。

  职业技术大学的终极使命,不是批量输出标准化劳动力,而是孵化具有创新基因、适应变革、创造价值的“未来人才”。他们或许不会人人成为科学家,但一定人人能成为“问题解决者”“价值创造者”“技术驾驭者”。

  面对时代之问,我们选择主动作答。以能力结构创新回应技术颠覆,以底层素养筑牢发展根基,以AI工具赋能个体解放,以岗位探索引领产业进化——这,就是职业技术大学应有的担当。

  未来已来,唯变不破。勇立潮头,重塑职教,为国家培养真正面向未来的创新力量。

   作者:林春蕾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宣传部部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