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南孔”下南洋 携“礼”讲好“中国故事”

2025-11-06 15: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渐起,大幕缓缓拉开,南孔儒风扑面而来,观众跟随身着飘逸古装的演员,共同奔赴寻“礼”之路。

  近日,中国首部以儒学文化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南孔》,首次走出国门演出,亮相流光溢彩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1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两个小时的演出酣畅淋漓,当孔洙饰演者夏振凯向观众行作揖礼致谢时,全场观众这才回神,纷纷起身热烈鼓掌。《南孔》以一种现代、时尚、温暖的全新表达迅速赢得海外观众的喜爱——一位新加坡观众说:“虽然看不懂具体历史细节,但动人的剧情能让我感觉到主角一种‘舍小我、成大义’的理想追求。”

  据悉,从2023年8月“南孔”首演开始,已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近140场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追捧,相关话题全网总阅读量超1.5亿次,也被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盛赞为“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中国式音乐剧的开先之作”。此次《南孔》巡演,为传统文化走向海外市场、“南孔圣地”登上世界舞台,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征程。

  一

  “孔庙千百家,家庙仅两家”,一家在山东曲阜,一家则在浙江衢州。该剧的情节并不复杂,《南孔》以孔子第五十三世嫡长孙孔洙为故事主线,讲述他为实现心中的“礼”,在理想和故乡中抉择,将“衍圣公”爵位让于曲阜宗弟后,以“诗礼相承”的信念推动江南文化兴盛的感人故事。

  《南孔》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将东方智慧的“根”扎进了真实的历史脉络。两宋战乱时,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携楷木像南渡,让“南孔”在衢州生根。百余年后,第53世嫡长孙孔洙面对元世祖的诏令,如何维护孔氏宗族及儒学圣裔的尊严,不仅关乎个人的仕途得失与安危,更承担着整个家族进退荣辱的重负。当家族的荣华富贵与道统礼义不可兼得之时,心怀家国天下的孔洙,毅然选择以平民之身守护南宗文脉与心中的“天下”,体现出南宗无比宝贵的气度胸怀和气节,连元帝忽必烈也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礼让比争抢更有力。这份“让”,不是怯懦的退缩,而是儒家“道义优先”的坚守:孔洙的抉择里,有对历代祖先“衍圣弘道”初心的承接,有对“国之礼不虚浮、家之礼传富足、人之礼促和善”的笃信,更有对中华气节的守护。忽必烈的称赞,恰是因为这份礼让背后,藏着东方文明对“权力与道义”关系的深刻洞察——比起对爵位的争抢,守护文脉的延续、坚守精神的底色,才是更长久的“拥有”。而“让爵”后,南宗孔氏虽失封号,却以平民身份建学兴教,让儒学从庙堂走向市井,更印证了东方智慧的温度:真正的文明传承,从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浸润万家的烟火气。

  衣袖翩翩如雪,君骨傲然如松。用音乐剧讲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确实很新颖,而《南孔》把“孔洙让爵”中涉及的南宗初心使命、家国情怀、文脉赓续和精神弘扬等方面都很好地演绎了出来,更是难能可贵,取得了直击人心的效果。正是以厚重的儒学道义为依托,令观众深受教育,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这或许就是该剧赢得观众热烈而持久喝彩的深层次原因。

  二

  《南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它用当代艺术语言,让抽象的东方智慧变得可感、可触。作为中国首部儒学题材原创音乐剧,它没有将“礼”与“义”变成枯燥的说教,而是让千年智慧在旋律与舞姿中“活”了起来:清雅的仲尼式古琴勾勒江南温婉,蒙古族舞蹈注入生命张力,宋韵服饰与现代舞台视觉碰撞出时空对话。100多分钟的演出,是主创团队历时2年、推翻8次剧本、历经140多场演出打磨的成果——从聚焦“大宗南渡”到深挖“孔洙让爵”,从增加孔洙夫人的唱段到塑造“饼伯”这样的市井角色,每一处调整都在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为了让东南亚观众理解,演出配备中英文唱词与手册,演员在鱼尾狮公园的快闪、走进沙顿国际学院的交流,更让“礼”从舞台延伸到现实。抽象的“礼让”与“道义”,已然变成了可共鸣的情感、可感知的温度。

  “这是我第一次看中国音乐剧,特别震撼。”新加坡观众毛一茜是艺术行业从业者,她表示“《南孔》的出海给了我全新的文化体验,希望《南孔》可以去更多的国家。”新加坡莎顿国际学院教师徐伟栋也表示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会把这部剧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希望有更多像《南孔》这样的作品,能在世界各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孔》的“出海”远航,本质上是中国精神的世界对话。在西方叙事将“力量”等同于“争抢”的当下,这部作品用孔洙的抉择告诉世界:中国精神从不是霸权逻辑,而是“以礼立心、以义处世”的坚守。这种精神,藏在孔洙“化官为民仍弘道”的执着里,藏在衢州借《南孔》做文旅推介时“全球免费游”的诚意里,更藏在东南亚华人对儒学的共鸣里——千百年来,华人下南洋时带去的不只是技艺,更是“礼义仁智信”的价值观,而《南孔》恰是激活这份文化记忆的钥匙。

  “千年的儒学经典以音乐剧这一雅俗共赏的形式,进入国际视野,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也是一次中国文化的自信展示。”浙江演艺集团董事长周阿勇的感言,道出了《南孔》“出海”的价值。这份自信从不靠声量压倒他人,而是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它不强迫接受,而是以故事动人、以美学引人,让世界在掌声中读懂“礼让”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消弭分歧、凝聚共识,能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找到共通的价值。这股藏在唱词与舞姿里的“中国力量”,正是中国精神最鲜活的诠释。

  600多年前,郑和带着中国儒家天下观“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七下西洋;今天,《南孔》正带着美好的“礼让”故事跨越山海,沿着中国东南儒学走廊的历史大通道走进南洋,让千年儒韵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南孔》的旋律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响起,当“南孔爷爷”玩偶、《论语》套盒成为衢州的文化名片,这部从浙江衢州走出的作品,早已超越了舞台艺术的边界,生动演绎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南孔”下南洋,在东南亚的文化土壤上写下了东方智慧的当代注脚,为东南亚爱好中国儒学文化的人们带来了新需求、新认同。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音乐剧的成功,更是一条文化出海的新路:真正的文化远航,不必靠“争抢”话语权,只需以东方智慧为帆,以真诚表达为桨,让世界在“礼让”的温度里,读懂中国精神的底色。而《南孔》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中国故事”,带着东方智慧的光芒,在世界舞台上奏响回响。(胡欣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