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酒泉|锁阳城如何解锁文化遗产存续密码

2025-10-20 18: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当锁阳城遗址的夯土城墙在戈壁风沙中挺立千年,这份承载汉唐丝路文明的遗产,早已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的鲜活见证。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锁阳城的保护实践,不仅是对“守好文化根脉”的生动诠释,更勾勒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清晰路径。

  科学保护是遗产存续的根基,锁阳城的实践打破了“被动防护”的传统模式。面对墙体风化、洪水侵蚀等难题,防洪堤建设与现代材料加固双管齐下,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追踪30余项数据,安防技术实现精准预警——这套“科技+人工”的立体化防护网,让千年遗址告别了“听天由命”的困境。更难得的是,保护者没有止步于“保安全”,而是通过划定核心区、严控周边活动,在开发与保护间找到平衡,这份理性与克制,正是对“保护第一”原则的深刻践行。

  法治护航则为遗产保护注入长效动力。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后,《酒泉市锁阳城遗址保护条例》紧随其后,28项禁止性规定与梯度处罚标准,让“破坏文物”从道德谴责变为法律红线。尤其“先考古、后建设”机制的落实,从源头避免了工程建设对遗址的伤害。当法律框架与公众监督形成合力,“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保护格局逐渐成型,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敬畏,更是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真正让遗产“活”起来的,是价值激活的创新探索。VR复原塔尔寺盛景、打造“云上锁阳”展馆,让文物突破时空限制走进大众;“玄奘讲经”沉浸式剧场与研学路线设计,让游客从“看遗址”变为“品文明”;就连古代灌溉智慧融入现代生态农业,都让遗产价值与乡村振兴产生奇妙共鸣。这种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传承”的转变,恰恰回应了文化遗产“为人民享有”的本质--当普通民众能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文明魅力,文化自信便有了最坚实的土壤。

  锁阳城的保护之路,也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启示。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重视的今天,仍有部分地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流量轻内涵的倾向。相比之下,锁阳城不急于打造“网红地标”,而是深耕科研、完善法治、激活价值,这份定力与远见,正是当下许多遗产保护项目所欠缺的。未来,若能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研究破解技术难题,加强国际协作讲好丝路故事,让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这份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将更加持久。

  从戈壁中的古城遗址,到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锁阳城的蜕变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在敬畏中传承、在创新中延续。当我们以科学为笔、以法治为墨、以人民为中心,定能在新时代的文化长卷上,书写更多“让文物活起来”的精彩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