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破局“空心村”与“小屏幕” 农村公益电影需要一场“光影革新”
当乡村的暮色再次降临,曾经挤满乡亲的露天放映场,如今只剩寥寥几位老人和放映员的身影,一面是青壮年外流导致的“空心村”,让公益电影失去了半数以上的核心受众;一面是手机、短视频等“小屏幕”的强势冲击,将村民的注意力牢牢锁在方寸之间。曾点亮乡村夜晚的公益电影,正站在“看的人少了、爱看的人更少”的十字路口,想要突围,不能只靠“情怀”,更需一场贴近乡村需求的“光影革新”。
“人走了”,是公益电影面临的第一道坎。如今的乡村,年轻人多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受众结构的单一化让放映场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有些放映员按惯例放映主旋律影片,可老人看不清字幕、孩子看不懂剧情,银幕亮着,台下却没了互动;还有些地方不顾实际需求,机械完成放映场次,电影放完了,没人记得内容,更没人讨论剧情。公益电影的核心是“服务人”,可当“服务对象”变了,放映内容和形式还停留在过去,自然会陷入“放给谁看”的尴尬,受众流失不是“乡村不需要电影了”,而是“我们没找到他们需要的电影”。
“屏小了”,是公益电影躲不开的第二重冲击。短视频的即时性、碎片化,精准击中了乡村群众的娱乐需求,老人刷着乡土剧片段解闷,孩子看着动画短片欢笑,就连偶尔回村的年轻人,也习惯抱着手机消磨时间。相比之下,公益电影需要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门槛”似乎高了不少,更关键的是,网络平台早已把“外面的世界”送到了村民眼前——城里的新鲜事、种地的小技巧、甚至热门电影的剪辑,打开手机就能看,这让需要“专程赴约”的公益电影,在“便利性”上落了下风。
破局的关键,在于让公益电影“跟着乡村变”。首先要解决“放什么”的问题,从“我们想放什么”转向“村民需要什么”。针对老人,可以多放方言版的健康科普片,画面慢一点、讲解细一点;针对孩子,可以放动画版的安全教育片,用卡通形象吸引注意力;针对回村的年轻人,可以结合他们的需求,放电商创业、乡村振兴的纪录片,让电影成为他们返乡发展的“参考书”。
其次要解决“怎么放”的问题,让公益电影从“单一放映”变成“多元活动”。既然“聚人气”难,那就主动“造人气”,可以把放映和乡村集市结合,在集市散场后放电影,让村民“逛完集市看电影”,让放映场变成“乡村社交站”;还可以利用“小屏幕”反哺“大屏幕”,提前在村里的微信群预告影片、分享精彩片段,吸引村民来现场看完整版。
最后,还要让公益电影“连起乡情”。乡村最珍贵的是“人情味”,而公益电影恰好能成为“纽带”。可以在国庆、中秋等节日,专门放映怀旧老片,让返乡的年轻人陪父母重温童年记忆;也可以组织“村民点映会”,让村里的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孩子演小节目,再放电影,让放映场变成“乡村文化舞台”。公益电影的价值,从来不止是“看一部片子”,更是让村民在光影里相聚、在故事里共鸣,这份“热闹”和“温暖”,是手机屏幕给不了的。
农村公益电影不是“过时的老物件”,而是需要“焕新的老朋友”。它曾照亮乡村的夜晚,如今只要跟上乡村的脚步,贴近村民的需求,就能再次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闪光点”。毕竟,乡村需要的不只是手机里的“小热闹”,更需要能让大家坐在一起、聊在一起的“大温暖”,而公益电影,恰恰能承载这份温暖,让银幕重新亮起来,让乡亲重新聚起来,这场“光影革新”,藏着太多人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刘龙)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