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媒体时评

打破年龄藩篱,激发人才活力

2025-10-17 17:12 来源:中国甘肃网

  四川、浙江、广东等多地将部分事业单位报考年龄放宽,有的岗位要求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放宽到41周岁及以下。这一举措如清风拂过,驱散了就业领域的“年龄阴霾”,传递出打破就业年龄限制的积极信号,为构建更公平、包容的就业环境迈出坚实一步。

  人才的价值,从不由年龄定义。年龄不过是生命的刻度,从来不是能力的边界。然而,就业市场中“年龄限制”长期横亘,成为众多求职者难以跨越的隐性门槛。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影随形,让许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大龄”人才望而却步。事实上,年龄增长与能力衰减并无必然联系——35岁以上求职者中,不乏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思维活跃的管理人才,他们被“一刀切”排除在外,既是个人发展的遗憾,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消除就业年龄限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注脚。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破除包括年龄在内的不合理就业限制。这既是对我国人才结构变化的精准回应,也是对群众就业关切的积极反馈,更契合人口结构变动的现实需求——当老龄化加速到来,固守“35岁门槛”无异于自缚手脚。事业单位放宽报考年龄,正是政策指引下破除年龄壁垒的生动实践。

  从社会层面看,消除年龄限制能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让不同年龄段人才获得平等竞争机会,不再因年龄被提前“淘汰”。这不仅能减少因年龄歧视造成的人才闲置,更能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人才没有“保质期”,当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大龄”人才重返职场,他们将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推动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的良性循环,真正构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态,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从个人层面看,“35岁门槛”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更在社会层面催生“年龄焦虑”——年轻人担忧“未老先衰”,中年人顾虑“后路被断”,整个就业生态蒙上功利阴影。打破年龄限制,则为“大龄”求职者点燃希望:他们无需再被年龄束缚,可凭能力与经验在职场继续发光,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能缓解“年龄焦虑”,更能激发个人学习与进取动力,鼓励各年龄段劳动者持续提升,激活更加充沛的人力资源动能。

  打破年龄桎梏,既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所需,更是激活人力资源红利的战略选择。但真正破除年龄限制绝非一日之功,需加强系统谋划:凝聚反年龄歧视的社会共识,推动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为各年龄段人才赋能;优化政策配套,为人才流动营造更宽松环境。当用人单位放下年龄偏见,当社会舆论消解中年刻板印象,当政策体系支撑终身成长,我们终将构建起更包容、高效、充满活力的就业市场——让每个年龄段的奋斗者都能找到舞台,让每份能力都能绽放光彩。毕竟,一个善待不同年龄劳动者的社会,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希望的社会。(林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