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铸同心 民族团结谱新篇
在秦岭余脉与嘉陵江畔的交汇处,甘肃徽县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秦巴山地之间。她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又激荡着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诉说着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徽县的文化基因,蕴藏在四条跨越时空的精神通道之中。这些通道,不仅是地理上的脉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茶马古道,那被马蹄磨亮的石板路,是历史留下的活化石。这里曾是蜀地茶叶北上、畜牧产品南下的集散地,农耕技艺、游牧智慧、经商理念在此交融。当我们踏上这条古道,仿佛能听到昔日马蹄声声、驼铃叮叮,看到商队往来穿梭。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开放包容、合作共生”的精神深植于这片土地,成为徽县文化的重要底色。
陇蜀古道,蜿蜒于徽县的崇山峻岭之间,作为历代王朝经略西南的生命线,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诸葛亮北伐的壮志豪情,南宋抵御外敌的烽火硝烟,都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守土有责、护国如家”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早已融入徽县人的血脉,成为他们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
南宋建炎年间,虞关乡仙人关成为抵御金兵的最后屏障。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宋军在此殊死搏斗,仙人关大捷铸就了“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更成为徽县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坐标。每当人们提起仙人关,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崇敬之情,这种气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徽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徽县,在“成徽两康”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与徽县各族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团结奋进”,成为徽县红色文化的核心。红军战士们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共同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努力,这种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在徽县大地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徽县迎来了发展的新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学,携手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柳林镇群众“万锤一钎振山笑,双手劈开江峡道”,历经7年凿通“挂壁公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也为徽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各民族群众不分你我,共同努力,建起了农业、工业的基础框架,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后,徽县各民族群众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各族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经济建设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愈发坚实,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让徽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徽县的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徽县积极响应,对茶马古道遗迹、陇蜀古道遗址、吴玠墓进行保护性修缮,建立了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等。这些举措,让历史文化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各民族群众参观遗址遗迹,老人们讲述着古道的故事,各族群众表演传统歌舞,展示特色美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徽县还深入挖掘研究各类文化,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打造“红石榴之家”等服务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和平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感情更加深厚,真正做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里,民族团结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生活场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徽县的千年文脉与民族团结精神,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茶马古道旁的村落变成了“文旅融合示范村”,陇蜀古道上的公路升级为产业路,抗金文化、长征文化吸引着各地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徽县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的生动缩影。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山峰,都见证着各民族“同心向党、同向奋斗”的历程。
展望未来,徽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传承千年文脉,弘扬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将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旋律,在嘉陵江畔、秦岭山下奏响更嘹亮的乐章。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徽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民族团结之花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徽县第一中学 李正元)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