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以文化润心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不仅是一句政治口号,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课题。
在新疆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汉族医生为少数民族患者细心诊疗,少数民族青年在企业里用流利的普通话推介家乡产品,孩子们在课堂上同唱国歌、共学经典。这些日常点滴,折射出的正是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有人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和选择。
推进宗教中国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宗教在群众生活中有广泛影响,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突破口。把宗教教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把爱国与爱教统一起来,既能守住信仰的精神家园,也能守住国家的团结稳定。这不是削弱宗教,而是让宗教发展走上一条更加健康的道路。
文化润疆,则是另一条润物无声的路径。文化的力量柔软,却能直抵人心。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还是今天各地的文化援疆活动,都说明文化是最坚韧的纽带。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奔赴新疆,把歌舞、戏曲、书法、绘画送到基层舞台。一个戏曲演出、一堂书法课、一场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看似小事,却能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我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情感共鸣。在阿克苏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中,当地群众一边欣赏京剧《红灯记》,一边用维吾尔语向孩子讲解剧中的爱国故事,这种跨越民族的情感认同,正是中华文化浸润人心的生动写照。
文化润疆,不仅仅是“送文化”,更是“种文化”。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乡村大舞台、流动电影院,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共同体意识的参天大树。
更为关键的是,要注重以文化人。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价值引领。通过教育课堂、社会宣传、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成为最深的身份认同,让“中华文化”成为最牢的精神纽带。
在学校里,教师通过讲述中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从小就把“中华民族”作为最亲近的称呼。在社区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不同民族的居民互帮互助、共庆节日,让邻里之间的感情更深厚。干部群众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精神滋养,也逐渐把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内化为自觉追求。
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共同体意识是团结的灵魂。无论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挑战,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都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凝聚力量、携手同行。共同体意识,正是我们应对各种考验的最大底气。
回望历史,从汉唐盛世到明清交融,从丝路驼铃到高铁飞驰,中华民族的每一次繁荣进步,都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结果。今天,只有进一步铸牢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把56个民族的力量汇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行稳致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宗教中国化,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只要我们把文化的根扎深,把信仰的方向把稳,把价值的共识凝聚起来,就一定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届时,14亿多中华儿女必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篇章。(赵坤阳)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