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铁路图景:流动中国的发展注脚
中秋与国庆交织的8天长假里,中国铁路用超2.19亿人次的客流预期、日均1.3万列的开行规模,勾勒出流动中国的鲜活图景。从新线贯通到服务升级,从客流涌动到消费赋能,铁路这一“交通大动脉”的脉动,正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生动注脚。
铁路运力的跃升,彰显基建硬实力的持续夯实。这个假期,赶在节前开通的沈佳高铁沈白段、襄荆高铁等新线正式投入运营,沈白高铁将沈阳至白河的旅程大幅缩短,开通首5天就为长白山景区输送旅客超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9000多人。面对“首尾高峰集中、中间短途密集”的客流特点,铁路部门精准补能:国铁成都局计划加开列车1506列,覆盖西安、昆明等热门方向;沈阳局预计发送旅客1032万人次,日均达86万人次;高峰时段还在北京至粤港桂云、上海至川贵等方向加开夜间高铁和高铁动卧,用“白+黑”运输模式扛住出行压力。这种运力弹性背后,是我国高铁网络从“线的延伸”到“网的加密”的质变。
“高铁+文旅”的深度融合,激活消费市场新潜能。池黄高铁开通一周年之际,这条串联九华山、黄山的“最美高铁”已累计发送旅客300万人次,带动青阳县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4%,九华山站单站服务旅客近150万人次。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借助旅游专列填补运力短板,今年已接待专列游客2.3万人次,直接带动景区内消费超2500万元。泰宁通过“百趟专列进泰宁”活动,上半年旅游消费总额同比增长17.8%,铁路还开行银发专列、亲子研学专列,让“快旅慢游”成为假日常态。从沈白高铁沿线的长白山风光到渝厦高铁的山水穿行,交通流量正持续转化为文旅增量。
服务升级的细节,传递发展温度。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同时保留纸质行程信息提示单,让出行报销更便捷。12306平台不仅通过候补购票、动态投放票额缓解“一票难求”,还接入华为、小米等智能系统,实现车次、检票口等信息的实时提醒。成都东站开启通宵运营模式,接驳市政交通同步延长班次;长白山景区联动高铁站增设预检通道,实现快速入园。从跨境列车便利国际往来到公益性慢火车守护乡村出行,铁路服务既见科技精度,更含民生温度。
双节铁路的繁忙景象,是国家发展的微观缩影。2.19亿人次的流动,见证的不仅是沈白高铁、池黄高铁等线路的延伸,更是基建能力的进阶、文旅活力的释放与民生福祉的提升。当钢轨铺就发展坦途,当列车载满团圆与希望,中国铁路正以更强劲的动力,托举着流动中国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赵文櫆)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