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出行的暖心答卷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亿万旅客怀揣“团圆期许”与“旅途向往”踏上行程。作为国民出行的“主动脉”,铁路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服务升级举措,从破解学生出行痛点,到推动数字化便民转型,再到筑牢购票安全防线,每一项调整都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每一个细节都传递责任温度,用实际行动扛起假期运输保障的重任,在这个金秋时节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
从“寒暑限定”到“全年灵活”,精准服务青年群体。以往,学生优惠票“仅限寒暑假期使用”的规定,常让国庆返程、假期研学的学生陷入“想优惠却用不了”的困境。今年铁路部门打破“时间壁垒”,将学生优惠票使用权限扩展至“每学年内随时使用”,直接破解了这一民生痛点。并且,此次学生票改革更是配套推出了系列精细化服务措施,已完成资质核验的学生,可通过12306App专区直达购票通道,避免高峰期抢票难的问题,优惠区间调整不再“一刀切”,家庭居住地则可根据搬迁、探亲等实际需求无限次修改。这种“按需调整”的服务,不仅减轻了学生出行经济负担,更让青年群体感受到铁路服务的“人情味”。
数字化转型兼顾“老幼群体”,践行“一个都不能少”。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全面使用电子发票,既是响应国家“数字中国”建设的号召,更是铁路部门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旅客出行成本的重要举措。此前,纸质报销凭证需旅客在车站排队打印,节假日高峰时单站日均打印量超万张,不仅消耗纸张等耗材,还易出现丢失、破损等问题。电子发票推行后,旅客可在行程结束或退改签后180天内,通过12306App、车站窗口、自动售票机多渠道开具,实现“随时开、随地用”。
数据多跑路,旅客少跑腿,铁路部门在数字化转型中并未忽视特殊群体需求,针对老年人、脱网人群等不熟悉线上操作的旅客,保留“行程信息提示单”打印服务,同时增加线下电子发票申请渠道和购票(代办)人开具服务,让习惯纸质凭证的旅客“心里有底”。这种“数字化+人性化”的双重考量,既减少了资源浪费、提升了服务效率,又避免了“技术鸿沟”带来的服务盲区,真正做到“便民无死角”。
严打乱象守公平,筑牢旅客权益“防火墙”。节假日购票高峰时,部分第三方平台以“加速包”“会员费”“选座费”等名义额外收费,甚至窃取旅客个人信息,不仅扰乱购票秩序,更侵害旅客权益。铁路部门多次明确12306是唯一官方购票渠道,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这种“零容忍”的监管态度,不仅维护了购票公平,更让旅客在“抢票大战”中少了焦虑、多了安心。
从学生优惠的“灵活调整”,到电子发票的“便民升级”,再到官方渠道的“安全守护”,铁路部门在国庆中秋假期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始终围绕“旅客需求”这一核心,既解决了实际出行难题,又传递了服务温度。今年双节期间,预计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将再创新高,相信未来铁路部门定会有更多暖心举措落地,让每一位旅客的出行之路都更顺畅、更舒心。(牛英杰)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