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4个月的月报数据看作风建设的变与不变
9月2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5年8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当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6838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4480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3547人,这是连续第144个月公布月报数据。
数据里藏着作风建设的“主攻方向”。从问题类型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是“头号课题”:履职尽责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问题,占当月此类问题总数的83.5%。项目审批“踢皮球”、民生诉求“打太极”、政策落实“打折扣”……群众办事最怕这种“软钉子”,企业发展最怕这类“隐性墙”。而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虽占比下降,却在“变种”中隐性生长,8月查处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吃喝问题,分别占当月查处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53.4%、23.3%。这一数据警示我们:尽管“四风”问题表现形式有变,但对其的整治决心绝不能变,必须抓早抓小、露头就打。
数据里锚定作风建设的“重心所在”。从查处级别看,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占比94.2%,超过九成。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党风政风的“第一扇窗”。有的村支书借子女婚宴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有的社区干部在低保评定中优亲厚友,有的乡镇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道路破损问题“打太极”……这些“小官小错”,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打通作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把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从“小事小节”严起,通过案例通报、警示教育、责任追溯等方式,让基层干部明白:“小问题”可能酿成“大祸患”,“小便宜”占不得、“小毛病”拖不得,用“微腐败”零容忍倒逼“微权力”规范运行。
144个月的坚持,换来的是党风政风的焕然一新,但“病灶”未除、“病根”仍在。有的干部认为“吃几顿饭、收点土特产不算啥”,思想防线不牢固;有的单位“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压力传导不给力;更有甚者,把“合规”当幌子,演变出“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手段。从“月报制度”到“专项整治”,从“明察暗访”到“智慧监督”,本身就是“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的生动实践,见证了监督体系的每一次迭代,都是对“变”的精准回应;而“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坚定态度,则是始终不变的底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持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连续 144 个月的通报机制,彰显的是 “永远吹冲锋号” 的政治自觉。国庆、中秋两节将至,又到了作风建设的“考点”。节点就是考点,过节更要守关。面对“四风”问题之“变”,既要善用大数据筛查隐形变异,用教育提醒、智慧监督筑牢思想防线、划定行为底线,更要坚守“不变”的执纪刚性,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对顶风违纪行为严查快处、通报曝光,把严的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唯有如此,才能使节日监督的“节点效应”真正转化为日常治理的“长效动能”,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角落,让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为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写下生动注脚。(林伟)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