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七十年,新疆的明天更加“亚克西”
“现在中国有过境免签政策,过来旅游很方便。”当英国游客艾瑞克在乌鲁木齐站竖起大拇指时,他点赞的不仅是中国西北的壮美风光,更是一种现代交通奇迹——曾经“走马西来欲到天”的遥远边塞,如今已成为“触手可及的远方”。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一条条钢铁巨龙穿行于天山南北,不仅重塑着这片占国土六分之一广袤大地的时空格局,更在车轮与铁轨的铿锵声中,书写着一段关于开放、发展与融合的当代史诗。
从1958年兰新铁路铺轨进疆,到如今运营里程逾9500公里、覆盖80%以上县级行政区;从年发送旅客70万人次到突破5000万人次——这组数字背后,是新疆从地理边疆向开放前沿的深刻蜕变。铁路网的延伸,如同毛细血管为肌体注入活力,让“早吃牛肉面、晚品大盘鸡”的跨区域生活成为日常,让夕发朝至的“喀什号”将乌鲁木齐到喀什的旅程从32小时压缩至11个半小时。这种“速度革命”不仅意味着出行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心理距离的消弭,它打破了人们对边疆的刻板想象,让新疆真正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循环体系。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铁路网络的完善催生了旅游方式的创新升级。“新东方快车”“天山号”等特色旅游列车,已超越传统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移动的文化体验空间。当木质雕花、丝路纹样装饰的车厢穿行于戈壁绿洲,当“薰衣草专列”“赛里木湖蓝冰之约”等主题列车应季开行,一种“慢旅行、深体验”的新型旅游范式正在形成。这种范式精准契合了银发群体对舒适性与深度的双重需求,更通过适老化改造、贴心导游服务等人性化设计,让旅游从走马观花走向身心沉浸。旅游列车的火爆,既是交旅融合的成功实践,也折射出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旅游品质的更高追求。
铁路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发展机遇的重新分配。喀什地区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2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58亿元,这背后是铁路网络对经济地理的重塑力量。当“喀什号”基本保持满员状态,当民宿主理人刘志伟感受到三成客源来自旅游列车时,我们看到的是“流量”向“增量”转化的生动案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铁路打破了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局——古城刺绣艺人阿依古丽的产品有了更广阔市场,大巴扎的“馕叔”文创年收入达十几万元,讲解员阿丽亚们因旅游发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种由交通改善引发的普惠性发展,让经济增长的红利切实惠及普通民众,形成了“铁路通-人气旺-产业兴-民生暖”的良性循环。
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的铁路网络更被赋予连接内外的新使命。过境免签政策吸引着如艾瑞克这样的国际游客,而“新东方快车”作为“移动的中国文旅符号”,正向世界展示着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形象。铁路在此既是基础设施,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它让新疆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文化交流的节点,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奋进七十年,新疆的明天更加“亚克西”!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铁轨铺就的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一条条通向美好生活的发展之路。从驼铃悠扬到笛声长鸣,变迁的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人们对互联互通的永恒追求。未来,随着“春赏花、夏避暑、秋胡杨、冬冰雪”等主题线路的深度开发,新疆铁旅融合的画卷将更加多彩。而当钢铁脉络与文旅产业、民生发展深度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腾飞,更是一种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开放包容姿态拥抱世界的中国智慧。(谢伟锋 刘东)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