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阴阳菜单”,不能只靠游客当“斗士”
近日,一名博主在陕西某烤肉店就餐,服务员热情推荐特色菜辣白菜和碗托,结账时发现自己比同行朋友多付了59元。手写账单,无法开发票;而本地朋友所用菜单价格明显更低,啤酒差7元,烤锅巴差11元。更蹊跷的是,当博主指出柜台另一沓菜单时,店员迅速藏起,老板娘先是坚称“只有一份菜单”,后改口说是“熟客优惠”,可其朋友也是首次到店。视频曝光后,对方又推给“前员工泄愤”,社交账号随即清空。9月27日,市场监管部门调查确认存在“阴阳菜单”,涉事店铺已停业整改。
整个过程谈不上多新鲜。很多人骂商家黑心,诚信崩塌。但骂,解决得了问题吗?我们得看清这背后的“理性”算计:在监管的眼皮子底下,为什么这种拙劣的骗局能成为选项?答案很简单,这是一场稳赚不赔的风险投资。宰客成功,钱当场落袋;即便败露,最多停业几天,罚点小钱。而绝大多数游客,谁会为几十块钱耗上宝贵的假期去投诉维权?就是吃准了你这人生地不熟的沉默,商家才敢如此从容。这是一道在扭曲规则下算出来的选择题。
桂林米粉本地5元外地12元,重庆渝中一火锅店针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分别定价,半斤毛肚98元……这些被曝光的“价格刺客”虽不多,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不争的现实:在某些地方,针对流动人口的价格双轨制,已然成为一种默认的潜规则。它本质上是一种线下版的大数据杀熟,只不过算法换成了耳朵眼睛。
所以,解决问题不能指望商家良心发现,也不能要求每个游客都变成举着手机的“维权斗士”。首先,让价格没法做手脚。在旅游重点街区,完全可以推行那种统一的电子菜单,价格联网公开,扫码就能看,结账自动打单。其次,让游客维权变简单。不妨建立个像学校保安室安装的一键报警设备,游客一个电话过去,市场监管部门快速响应,先赔付、后追责。不是让他们愿意维权,而是让商家不敢宰客。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失信违法的成本。把“阴阳菜单”这类欺诈行为和商户的征信挂钩,让它不再只是罚酒三杯,而有可能就此砸掉饭碗。
当下,各地文旅都在花式抢流量。但真正的流量密码不是华丽的宣传片,而是让人卸下防备的信任感。想想当初淄博烧烤为何能火出圈?核心不就是那份不管本地外地,价格都一样的踏实吗?当游客不必再担心因一句口音而被区别对待,市场的烟火气才能真正健康地升腾起来。
终结“阴阳菜单”,仅靠谴责个别商家无良,呼吁诚信回归的道德呼唤远远不够,必须有制度让诚信成为最划算的选择,才能让我们城市的每一张菜单,都经得起镜头的审视和良心的掂量。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